儒圣孔丘先生蒞臨古申信陽
公元前489年春末,魯國原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丘先生蒞臨古申信陽。此前,孔大圣人先后訪問了衛(wèi)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仲尼先生這次是以儒學創(chuàng)始人的學者身份前來信陽的。據(jù)大儒身邊弟子透露,孔子師徒將在信陽逗留一段時間,等待與楚王會見。
大儒孔丘“周游列國”游說團隨行成員有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子貢、顏回等??鬃佣啻慰渥勇贰爱斎什蛔層趲煛薄?桌蠋煷齼r而沽,從政心切,在種種誘惑面前難免作出錯誤決斷,只有子路敢出面攔阻。子貢是河南人,以端木為氏,名字叫賜,史說善賈,是最早的儒商。子貢能說會道,經(jīng)商、從政、搞外交,都是一把好手,在官場比孔老師更適應,孔老師周游列國還真得益于他。
彼時信陽為楚之附庸國(東)申國。此前有消息說,孔子一行是楚王派人迎接來的,實屬訛傳。實情是這樣的??鬃印爸苡瘟袊钡搅岁悋ㄒ彩浅接箛?,客居三年,陳湣公對他敬而遠之,留而不用。適逢吳國要攻打陳國,戰(zhàn)云密布,孔子不得不帶弟子們趕緊離開是非之地。此時,孔老夫子對周游列國已經(jīng)失去初始的雄心壯志,臨時起意去最近的蔡國一搏。
需要補充舊聞背景介紹的是,楚平王即位之初,敦睦諸侯,讓楚靈王以前先后被楚國滅掉的陳、蔡、許、胡、沈、道、房、息、申的公族,從軟禁的楚國內(nèi)地放回故地,準予復國。當然還要聽命于楚,實際上還是楚國的附庸。
彼時,周朝勢弱,群雄四起,諸侯忙于稱霸大業(yè),天下臣民不助孔??鬃訋熗絼偟疥惒踢吘?,就被兩國大夫貴族組織的社會混混團團圍住,進退不得,九天只吃了三頓飯,快要絕糧了。
最后還是子貢有辦法,他對圍困的陳蔡混混們假說出去化緣,趁機向楚國方面求救。當時蔡國被中興的楚國二次降服,再次淪為楚的附庸。估計楚在蔡國設有辦事處,或是圍困地距離楚國另外兩個附庸(東)申國、息國也不是太遠??傊?,楚國申息之師很快前來解圍,一幫陳蔡混混頓作鳥獸散,于是,申息之師各自班師回營了。明擺著是你孔大儒想去哪去哪,哪有迎接之意?(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不過,據(jù)內(nèi)幕消息說,楚昭王原本還真是有把孔大圣人接到楚國重用的想法。十多年前,吳國聯(lián)合蔡唐攻楚,楚昭王逃亡中經(jīng)過長江,見江面漂浮著一種植物,上面長著外白內(nèi)紅圓乎乎的甜美食物,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楚昭王聽說孔子最有學問,就派人帶物去請教孔子??鬃诱f:“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楚國果然復興了,因此楚昭王對孔子也更加佩服。所以,聽說孔子南下,楚昭王準備給孔子封地五百里,并委以重任,但遭到了令尹公子子西等楚國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子西對昭王說:“孔子有一幫徒弟,據(jù)說各有專長,若是封他做大官,他們師徒在楚國作亂怎么辦?再說了,孔子鼓吹克己復周禮那一套,只認周天子是王,可不承認楚國的王是王。這樣的危險人物,大王絕對不能要!”昭王聽罷又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頭。
這些幕后信息孔子師徒是不知道的。因為陳蔡之圍,蔡國是不易逗留了。走投無路之下,孔子也記起十多年前“楚王問萍”之事,對楚王用他抱有信心,楚王或會念及舊情問政于他。遂決定去楚國闖闖運氣。畢竟楚國是大國,國運中興,正在強盛起來,若能在楚國推行以禮治國之道,社會影響、社會作用豈不更大?
于是,孔子師徒一行駕著破舊馬車,吱吱扭扭,穿過蔡國南奔楚國。為孔子師徒解圍,楚國出動了申息之師,蔡國朝野是再不敢阻攔了。往南,經(jīng)過楚國另一附庸的息國,這就進入如今的信陽地界了。據(jù)此時上推190年,楚文王拿下息國,還掠走了皇后息媯,把息夫人納為文夫人;息國從此歸入楚國版圖為縣。此時息雖恢復侯國,仍需仰楚國鼻息,舉國談楚色變,故而息國遺老遺少抱著不惹事的態(tài)度婉拒滯留。再則,息國距離楚國新都也太遠??鬃右恍欣^續(xù)南來,結(jié)果路又走錯了,到了楚國最近的附庸國申國(東申,或稱信陽申)東部(羅山)。這也反證楚國沒有迎接孔子,不然會走錯路?申人見孔子乘老牛破車而來,唱鳳歌譏諷他。子路問津,反被農(nóng)夫奚落,嘲笑他們師徒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桌戏蜃诱驹谔镞吥剂季?,說“吾不如老農(nóng),吾不如老圃 ( 菜農(nóng) )”,大意是老農(nóng)很值得尊敬。
孔子師徒調(diào)整方向,向西經(jīng)過五里店(平橋),往(東)申國腹地走。有了息國教訓,孔子沒有去(東)申國都邑謝城,而是直奔楚國駐申軍事重鎮(zhèn)負函城。負函為楚武王破申后所筑楚國春秋屯兵處,是楚國的軍事重鎮(zhèn)。孔子想在這里聯(lián)系楚王,找楚國駐申官員給楚昭王通報更直接、更好。從上述背景資料看,孔子這是一廂情愿了。
別說楚昭王不會見他,就連楚國三大夫之一的沈諸梁都要對他先考察一番??鬃右恍性谪摵前差D下來,就派子路登門向駐負函的楚國大夫沈諸梁通報了。沈諸梁,字子高,曾任楚國葉城令尹(河南葉縣),所以尊稱葉公。此時葉公諸梁和左司馬眅一文一武正奉命駐守負函(城陽)城,與申公壽余共治(東)申國。
孔子師徒盼星星望月亮,就是不見葉公諸梁約見。有一天,子路在街上巧遇沈諸梁,估計是葉公事先謀劃好的。葉公諸梁很隨意似的向子路側(cè)面了解孔子:你老師這人怎么樣?子路不知是問老師人品呢還是學問呢,是夸贊一番呢還是謙虛一點呢?一時不好回答。子路回來就把這事告訴了老師??鬃诱f,“你可以這樣對他說嘛??浊疬@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保ā芭刹辉弧錇槿艘玻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此時垂垂老矣,話雖這么說,最后還是屈尊親上葉府面見葉公,見面先奉承道:聽說葉公理政,事事公開,民眾稱頌,老夫特來拜望。可見孔大儒此時已放下身段。其實葉公并不欣賞孔子,為避免尷尬,順口問了問孔子治民理政問題。這正是孔子的強項,孔子很慎重地對葉公諸梁說:掌刑執(zhí)法,民命所托,非同兒戲。一誡不枉法,二誡不徇私,三誡不納賄,四誡不慎刑,五誡不梗直。此五誡乃掌刑執(zhí)法之要。爾后話鋒一轉(zhuǎn),也表達了想見楚王的意思。葉公諸梁一副公事公辦口氣:一定轉(zhuǎn)報我王,待朝廷公文一到,即轉(zhuǎn)達大司寇(他用了孔子在魯國的官銜)。送客!
臨近中午,葉公諸梁連頓飯也沒有管。
有小報據(jù)葉孔會見而報道孔子去了葉縣,純屬聽風是雨,不做現(xiàn)場采訪的寫手臆測杜撰。
葉公諸梁不僅慢待了孔大圣人,而且此后會楚王之事如泥牛入海,再無信息。不知是楚昭王不屑呢,還是葉公諸梁壓根兒沒有稟報。但孔子師徒懷疑后者居重。因為孔子自認為與楚昭王有一事之交,楚昭王如知道他來會見他的。其實楚昭王此時在抗吳援陳前線,哪有功夫夸夸其談。后來孔子的門生就杜撰出“葉公好龍”的故事丑化葉公諸梁。教訓啊,與文人交友須加倍謹慎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統(tǒng)治力江河日下,諸侯爭霸風起云涌,各諸侯國都在忙于打仗或應戰(zhàn),孔子想以一己之力、一君之禮挽回禮崩樂壞的大勢,確實不合時宜。同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伺一君(獨尊周天子),只有天子周公一人特別受用,失去臣民支持的廣泛基礎。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悲催啊!
初秋七月,傳來擊吳援陳的楚昭王病逝于抗吳前線城父(安徽亳州)的消息,孔子訪楚事楚的希望徹底破滅了。絕望的孔子孤獨地踏上返鄉(xiāng)歸程。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卻被楚的附庸國(東)申國留下做了宰相。當時孔子做教育,以及周游列國,其經(jīng)費主要是由子貢籌集提供??梢娮迂暡皇菍W究式文人,申國留下子貢做宰相是有道理的。后來,子貢在申國為政政績和百姓口碑都很好,后人還在城內(nèi)立下“先賢子貢為宰處”石碑紀念他。現(xiàn)在信陽市內(nèi)的“申碑路”就含有這一史實。
子貢作了申國宰相,為孔子張羅了一場學術報告會,算是給老師一個送行禮物。認真起來,這多少有點以權謀私的嫌疑。子貢此時剛上任,為了給恩師挽回了一點面子,可見他也是蠻拼的。雖說申國是楚國的附庸國,畢竟可以對外宣傳是在強大的楚國講學了。
孔子滿腹失落與遺憾,無可奈何地離開楚之附庸(東)申國(信陽),本來打算還要去晉國的,但由于時局不好,走到黃河邊上,孔子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濁浪滔滔,去往晉國前程未卜,孔子最終放棄了渡河的打算。到了知天命年齡的孔子,只得認天命了。于是,一無所獲的孔子從黃河邊直接返回離母國最近的衛(wèi)國。這樣,信陽就成了孔子周游列國終點站。
孔子為什么不直接回歸母國魯國呢?想當年,孔子周游列國也是走投無路的選擇。十四年前,仲尼先生的發(fā)小、也是他的官場引薦人——魯國上卿陽虎犯上作亂,被魯國的貴族聯(lián)合起來打敗,不得不逃亡他國。本來魯定公就不怎么待見孔子,受此株連,更疏遠了他。一次魯國郊外祭祀,按禮法將肉分配給大夫們吃,魯定公單單不分給孔子。這樣盛大莊重的場合,讓孔子在文武官員面前顏面盡失。孔子徒弟憤憤然,勸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于是,孔子懷著一腔羞憤,帶著幾個忠心的門徒開始了“周游列國”的偉大長征。
轉(zhuǎn)了一圈,功不成名不就,孔子更無顏面回家鄉(xiāng)魯國,只好帶領門徒回到魯國最近的衛(wèi)國。此時衛(wèi)出公尚存任用孔子之意,再次問政于孔子??鬃右廊恢鲝垶檎仨毾葟摹罢遍_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天下獨尊周公,衛(wèi)國國君必然要退之為侯??上攵?,衛(wèi)出公是堅決不會同意的。
64歲上,孔子在其得意門生冉有的努力下,魯國權臣季康子出錢派人把他迎回了魯國??梢韵胍姡鬃託w魯還是很體面的。
公元前479年,孔子滿懷一腔不甘而離開人世,享年73歲。子貢從(東)申國辭官赴魯奔喪,和健在的弟子們守孝三年;徒子徒孫們散了,子貢則再獨自守墓三年,后成為儒學掌門人。
生不逢時,生前寂寞身后名。這一點孔子臨死時就預料到了:“吾料后若有成大器之人君,定遵吾之法以馭民,塑吾體于廟堂以為國之魂靈。然非尊吾身,吾言,乃假仲尼名實其位耳。”(孔子遺囑)孔子,真圣人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3936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