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祖宗祭祀山村——清明時節(jié)感受家鄉(xiāng)山水的從前、現(xiàn)在與未來
時值清明,春雨蒙蒙。清明節(jié)早上,我跟往年一樣買了祭拜品,即興回老家掃墓。出了城區(qū),2011年清明節(jié)那時回家的情景又再次重現(xiàn):那年開墾的荒地變了畬地,一些新開墾的荒地與當(dāng)年清明時的光景既新奇又令人深思。這些使我不得不再次回讀那時寫的、沉睡多年的文稿──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這是孩童時每逢三月清明,大人對我們這些晚輩常說的話。辛卯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時適一年一季清明節(jié)、又是一年一度祭祖時,也是一年一次回歸自然、融入自然、踏青賞花的新春。
清明,今年的清明是一個十分傷心的日子
清明不僅是一個祭拜祖宗,教育生者,啟迪后人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人們追思過去、審視現(xiàn)狀和遐想未來的日子。
2011年4月4日(清明節(jié)前夕)上午10時,我內(nèi)心深處蘊藏著一份追思情懷,乘車從鬧市回遠(yuǎn)郊的家鄉(xiāng)祭拜祖宗,看望親人,觀山看水。啟行約十分鐘,映入眼中是馬路兩旁不斷后移的建設(shè)工地——有搭架建橋的、挖山開路的,有各種新建園區(qū),但更多是房地產(chǎn)工地,一路工地一路熱火朝天。大城市建設(shè)的特大餅正在攤向郊外……青山綠水已遠(yuǎn)去,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條條馬路網(wǎng)撤四方。取代了青山,取代了綠水,一派欣欣向榮的開發(fā)建設(shè)景象。
路經(jīng)一座小鎮(zhèn)之后,是另一番情景:丘陵山區(qū)到處裸露著黃土山坡,有舊地翻耕的,有新開荒山的,有填平水田作道路的,滿眼都是黃土山丘,起疊連綿;偶爾有些綠地點綴,但是綠色更多的為排排成行的速生桉,吐出幼芽的甘蔗地、桑樹地,而以松樹和闊葉林為主的水源林已經(jīng)逐漸少。(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行程幾十公里,此景此情,一直延伸到我的家鄉(xiāng)。
吃過午飯,我在幾個也回家掃墓的侄兒女陪伴下,出門看花摘野果野菜。在與80多歲的母親話別時,她立馬說“沒有野果野菜給你摘呀,連松樹都少了”。我半信半疑,多年才有閑情逸致重游故鄉(xiāng)山水的我,還是走出家門。剛出村口,迎面映入眼簾的并非山水如畫的美景,而是裸露的山坡,一座挨著一座,一嶺連著一嶺。
走在被拖拉機(jī)、運蔗車碾壓成坑坑洼洼的泥塵飛揚的機(jī)耕道上,那種感覺是走慣城市大街的人所體會不到的。
放眼四方,田,還是原來的田;地,還是原來的地;山,還是原來的山。但是,都因時代的變遷而陌生……水光漣漣的田野已不再,而是或種上甘蔗苗、桑樹苗,或是未翻耕過冬的旱田;山林茂密,山花遍野,飛鳥蟲兒生息的綠色絢麗的山崗已不再,而是下大雨泥水流失,刮大風(fēng)泥塵飛揚的黃土山坡。因為,季節(jié)性的農(nóng)作物是不能替代水源林綠化山嶺,保持水土的!
我們走到地名叫那寬的山坡頂上,眼觀周邊,禿山連綿遠(yuǎn)方,滿目瘡痍,有剛開荒待種或已長出幼苗的,還有正去種甘蔗的。走下這座山,便是名叫妹悉山與那造山合圍的山麓。西、北、南三面山坡的林地也早已被砍伐開荒,二三十度的坡度又何防,只要有泥土,坡度再陡的山也要開荒種地!所以這一帶的坡嶺,除種下些少不成林的芒果樹外,更多的是已經(jīng)種下多年的甘蔗和正在種各種作物的坡地,以及大片的黃土坡。下游修建于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期的壇靈小水利,也已變成水田,大堤壩兩側(cè)均被開墾為畬地。堤壩緊連的東岸山坡,雖然較為高大陡峭,但已變成了“陰陽山”:右邊是長著看不清是什么樹林的半邊綠山,左邊是被砍林開荒的黃土地,有七八個人正在彎腰種植東西。我們翻過那造山,抬頭放眼,幾乎所有山嶺都被開荒種植農(nóng)作物。遠(yuǎn)處的一座山頂,僅剩的一棵孤零零的松樹,像是衛(wèi)士、像是哨兵,更像是一個翻山越嶺尋找伙伴的可憐兒。
從前,對面那座小饅頭山,毛草常年長得又密又高,但是,現(xiàn)在也變成了禿山。
我們來到分水嶺小山塘,站在堤壩上,左邊山坡上的林木與坡底草坪上幾棵專供人們遮蔭乘涼的松樹一樣,早在九十年代就被人們砍伐了。右邊山坡上,一戶人家正在種莊稼。我走下堤壩外排水口,尋找少年時常來抓魚的感覺。但“感覺”已被泥土“填坪”,水田變成了旱地。水壩斜對面的山上,滿山種植的速生桉已有些年頭??拷狡逻呇?,還留有一對鴛鴦松樹。鴛鴦松長得很高又顯眼,但是它們身后及左右兩旁,已不再是成群的兒孫,而是另類!
我們沿著堤壩前端的機(jī)耕道往前走,來到那圍麓的山間小水利。過去微波連彼岸,山水相映,水中倒影著茂密森林的景色已不再重現(xiàn),因為小水利已變成農(nóng)田。
田埂上,兩頭水牛正在休閑地吃草。放牛的堂弟笑著走過來,見我正在摘路邊青,問我:“大哥你也摘這個?我也摘些回家打湯?!蔽艺f:“好不容易找摘到一點,太難了,以前這一帶長有很多?!彼f:“找到一點就不錯,你看山都被開荒完了,那里還有路邊青,野楊梅、豆稔子連樹根都找不到?!彼钢f:“這座山坡是某戶和某戶開荒的,這是界線。對面山坡種東西的是某戶新開荒的?!蔽翼樦种傅姆较蛲鶎Π犊矗蟀脒吜值匾炎兂牲S土山,五六個人正忙著種作物。我問:“伐林開荒沒人管?” 堂弟說“有老人說過,但開荒種蔗是有號召的,人們只想找錢,其它不管?!?我心想,山坡那么陡,能種什么呢?再過幾年山上還有土嗎?
從上游到下游,那圍麓那幾座山坡都是這種情景。盡管其間還有些綠點綠塊,但幾乎是速生桉。我真想不到原來滿山滿嶺的松樹、紅楓、樟樹,消失得如此之快,野獸飛鳥們的樂園何時變成蔗園和荒山?
我們走上田埂,小心翼翼地朝對岸走去。沿著山邊小路走出那圍麓,踏上地名叫七十的田垌。延綿到下游一里多的梯田,小的有幾分地,大的三四畝,但水田已被人為分割成若干小塊。站在田埂上,回首定神凝視上游梯田左后方的一座“陰陽山”,山的左邊綠色,長著三四米高的速生桉;右邊黃色,開荒不久的土坡。轉(zhuǎn)身再看下游兩岸的山坡,左岸連綿的兩座山,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樹木,不同的樹種、不同的顔色告訴我:那是一家一戶承包的林地!經(jīng)營理念的不同決定其顔色各異。二三十年前的松樹山被不同的主人宰割成不和諧的色調(diào),很有詩情畫意。但凡種有速生桉的林地,都幾乎不生長小灌木和雜草。右岸的一座長型山坡上,一臺中型拖拉機(jī)正在那座幾十畝的山坡上開荒。機(jī)聲轟鳴,泥塵滾揚。祖宗留下的山林草地被砍伐、焚燒。路邊的灌木叢被焚燒得枝桿散落,地面的灰炭隨風(fēng)飄移,原始的土地被翻過身來“曬太陽”,沉睡千萬年的石頭被挖出,一堆堆壘在荒地上。所有這一切,都在向老天爺訴說著什么!好像在罵天災(zāi),又好像在罵人禍?
我們沿著被開墾的山坡往前走,在靠近拖拉機(jī)時,侄子說:“這是某戶承包的山,開拖拉機(jī)的是某某兒子阿輝?!?/p>
我們快步向左前方的沙紅山走去,刺耳的轟鳴聲漸漸離去。到達(dá)沙紅山腿與田埂連接處,我站在少年時代曾經(jīng)多次戽水捉魚的洞穴旁,弓身探頭往下看是否還有魚兒?但映入眼簾的卻是落在水面的農(nóng)用薄膜和農(nóng)藥瓶之類的廢棄物。侄女見我十分失望的表情不解地問:“大伯,您不相信?魚早就沒有了,螞蝗也沒幾條?!睙o奈,我們繼續(xù)沿著田垌的溝邊往上游行走。在地名為“二恒”的山坳口停下腳步,踮著腳往上看。長輩們給我們講的“二恒是山豹、小靈貓、貍貓等野獸居住的老窩”的真事實情已成為傳說;三四十年前滿山坳的松林、大楓樹等原始林木早已被速生桉取代,除了老鼠洞之外,我們再也找不到什么。坳口,八九米高的速生桉好象在告訴我:他們才是這里的主人!我們繼續(xù)往上游走,右拐入一條田埂,走向?qū)γ娴幕⒀ㄛ辍?/p>
虎穴坳,顧名思義,“解放前和五十年代初期,這里曾經(jīng)有老虎居住和出沒,而被稱為虎穴”?!耙郧埃阚旰突⒀ㄛ赀@一帶都是茂盛的森林,一些大樹的樹桿幾個人拉手才能合圍,人們幾乎不敢走進(jìn)森林里。” 村里老者曾不耐煩地跟我們說過這些故事。六十年代落戶在這里的野豬、黃猄等野獸,還經(jīng)常跑到生產(chǎn)隊的花生、玉米、紅薯地里踩踏莊稼。
家鄉(xiāng),是一個撥動人們心靈、促動人們神經(jīng)、激起人們追思懷舊和遐想未來的地方。
站立山口上,望著沒有虎嘯狼嚎,沒有茂密森林的二恒坳和虎穴坳,我再也看不下去,轉(zhuǎn)身就踏上回家的小路。我沉重地、靜靜地沿著高低不平、薄泥揚塵的機(jī)耕路走著走著,從前家鄉(xiāng)山青水綠的美景,在我的記憶中漸漸顯現(xiàn):
村落,各種翠竹叢生,隨風(fēng)飄搖,婀娜多嬌,護(hù)坡保水;大榕樹、紅棉樹、苦楝樹,各種樹木拔地而起,敖挺屹立,守護(hù)著山村,供村民作藥,為村民帶來平安和喜慶;龍眼樹、荔枝樹、楊桃樹、黃皮樹、楊梅樹、柿子樹,爭妍斗艷,碩果累累,用青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點綴樹尾枝頭、村前屋后。
水域,一年四季,田水溢流,田邊田角,蛙鳴蛇竄,捕食美味;春夏秋冬,山塘水利、小溪小溝,水蕩波逐,魚兒翻躍,爭霸領(lǐng)地,搶奪食物,時而探頭觀天,時而躍身飛起。水中的魚蝦肥大壯實,有草魚、鯉魚、鱸魚、鰱魚、鯪魚、鯽魚和塘角魚,還有泥鰍、黃鱔、青蛙和“蝦兵蟹將”等。隨時可網(wǎng),隨手可捉,為村民帶來葷腥、送上美味。
山崗,綠油油的一座挨著一座,風(fēng)吹林海蕩綠波,折迭交替向遠(yuǎn)方。山坳坡上,松樹、楓樹、樟樹,數(shù)不清的樹種和諧相處,滋潤山崗,養(yǎng)護(hù)原野;滿山滿嶺的野花、草藥一束連著一束,有淺藍(lán)的、深藍(lán)的、淡黃的、金黃的、粉紅的、鮮紅的,色彩各異的野花爭先怒放,四季常開,散滿山坳,姹紫嫣紅,芳香醉人;坡上嶺下的野果一片緊挨一片,有甜的、甘的、香的、酸的、苦的、澀的,春花夏果,春華秋實,給人們飽食做藥,為禽獸蜂蝶供食裹腹。
清明,是一個掃墓祭祖、感恩先人的日子
回家第二天即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緬懷先人,祭拜祖宗,是生者對逝者的懷念和感恩,更是后人為祖墳添上把把新土的時刻。按照家鄉(xiāng)的民俗習(xí)慣,清明,是一年一度祭拜祖先、感恩祖輩的日子,是一個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節(jié)日:清晨,天還沒亮,各家各戶的家庭主婦就起床煮粉團(tuán),搗成粉漿、榨米粉給老人和孩子們吃。
吃完米粉后,人們忙碌著宰殺雞鴨,制作菜肴。年輕人和小孩子拿著煮熟的成品雞、鴨和一塊豬肉去土地廟祭拜土地公,點燃紙錢,燃放鞭炮;各家各戶在廳堂里擺上一滿桌的酒菜貢拜祖先,等待到擅香燒完時,燃點炮竹,焚燒紙錢。貢拜祖先儀式結(jié)束后,再將各菜品回鍋煮沸,全家共聚午飯。
午飯結(jié)束后,各大家族的長者就張羅和安排上山掃墓事宜。隨后,家家戶戶的青壯年和小孩,帶上預(yù)留的各種菜肴、粽子、糖果等,組成小組,挑上祭品,帶上鐵鏟、鐵鋤去拜山。到墓地后,大家互相配合為祖墓鏟草培土,挖來帶草的兩大土塊壘到墓上,一塊倒放于墓頂,另一塊平放在第一塊上面,將已捆上各種祭拜紙錢的蘆葦桿插上墓頂,在墓前擺上各種酒菜、粽粑和香煙等祭品,再點燃蠟燭和檀香插在墓前,舉行祭祖儀式。在祖先墓前,人們既有感傷,又有心慰,追憶先人的同時,激活自己的生命。祭拜期間,每人都要往酒杯中斟上一二次酒,大家拱手貢拜,靜默片刻。此時,人人心中念念有詞,通過種方式感恩祖宗養(yǎng)育的功德并寄予無限的懷念,期求祖宗保佑平安幸福。等候香火將燒盡時,收起貢品,點燃紙錢,燃放鞭炮。此處祭祖結(jié)束后,又轉(zhuǎn)移下一個墓地……
5日下午四時左右,當(dāng)我們匯集到全家族較大的墓地祭祖,路經(jīng)地名為那江小山塘的堤壩時,我又自然而然想起少年時期的一天下午,我和一個伙伴在壩前的爛泥中捉泥鰍的情形:一個多時辰,我倆就捉了一大鐵桶泥鰍,興高采烈地分魚……但是現(xiàn)在這座小山塘水利已變成甘蔗地。山坡上安葬著我們家族的八九座祖先墓,前幾年還生長著松樹和桃金娘(稔子)等樹木及野果的山坡,往年拜山時,小伙子們經(jīng)常爬到幾棵大松樹上,掛著五六米長的鞭炮燃放。如今,那幾棵大松樹被砍掉了,山坡開荒種上甘蔗,墓地后上方的墓丘周邊已被開墾。有位大哥對我說:“要不是我們制止,別人連我們的墓丘也想推翻填平。哪戶人家聽說推掉別人祖墓的墓丘,就會沒有后代,無子無孫,他們才不輕易推平?!?/p>
我是相信的!因為,滿山滿嶺的樹木都被砍伐開荒了,幾十年、上百年以后,還有山嗎?沒有山?jīng)]有樹沒有水,還能養(yǎng)育后代?
清明,是一個追思懷舊、遐想未來的日子
在人們心目中,清明是外出踏青賞花、沐浴陽光、觀盡人間春色的好時光。但是對我來說,就家鄉(xiāng)山崗禿現(xiàn)、森林銳減、水利干涸、田園斷水的“變化”來說,清明卻是一個悲傷的日子、一個追蹤歷史的日子,一個現(xiàn)實與未來對話的日子……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日月更替,原野易主。千萬年來,祖祖輩輩的精心呵護(hù)、積基樹本、生息守望的自然資源、繁衍后人的青山綠水,現(xiàn)代人幾十年的肆虐掠奪、蠶食破壞、竭澤而漁,使資源將耗盡,水土難保持……一切都在變化,變得令人陌生,令人憂心。
村,懷包山村的排排翠竹,已被砍伐分割成孤獨的竹叢,正在逐年衰落,護(hù)坡蓄水功能漸廢;各種果樹也逐步消失,春華秋實的季節(jié),村頭村尾、房前屋后,再也沒有碩果壓枝頭的景況。守護(hù)山村的大多數(shù)古樹已被伐沒,有些樹種如楓樹、樟樹等幾乎滅絕了;古荔枝樹不見,桃樹、梅樹、李樹、梨樹、柿樹也少了,連質(zhì)堅如鐵的古龍眼樹也都于上世紀(jì)90年代被砍伐了;一些長得奇異的大樹、棵樹被連根挖到城市種植。村民奈何?老天無奈!現(xiàn)在的山村,沒有了掛果的喜慶季節(jié),品賞各種水果美味已變成奢侈欲望……
水,春秋冬三季小溪常斷流,小溝水???,有水時無魚蝦閑游,無水時蛇蛙絕跡;水田逐減少,水稻讓位,甘蔗下田、桑樹下田、速生桉下田。20多年了,已經(jīng)看不到冬季水波漣漣的梯田,再也沒有春耕犁耙田、扦秧苗時抓魚捉蝦的情景;修建在梯田上游的十多座小山塘水利,大部份功能已改變,或廢棄或堤壩崩塌,庫區(qū)或改為田或丟荒曬陽;我們小時候常抓魚蝦的多座小水利和分布村里村邊的魚塘,大都已被填平或改為它用,再也沒有傍晚下魚籠、次日早晨收魚籠時,淡黃的塘角魚、黃鱔在籠中竄來竄去的喜悅情景。
山,登高眺望眾小丘,處處滿目瘡痍,水土嚴(yán)重流失,原有草木已所剩無幾。毛草地、杜鵑坡,一切能焚燒開荒種甘蔗、速生桉的山坡,也逐步被承包主人易換主子。黃土一嶺連一嶺,甘蔗一山又一山,并與速生桉一起并吞、擠占了其他樹林和野花的故鄉(xiāng);繁花似錦的山坳、坡嶺相繼消失,路邊的野花小草成了落難孤魂;山崗鳴聲少,空中鳥飛盡,蜂蝶蟲魚隨著繁衍生息樂園不斷萎縮而瀕臨滅絕。自古以來樹林茂密、荊棘叢生、參天大樹點綴其間的二恒坳、虎穴坳也沒有幸免。
是追思的印記、是現(xiàn)實的“巨變”?我拍攝的100多張照片,也許已是歷史的佐證!也許只能用這些來祭拜祖先、祭祀山村,能行嗎?
晚上,我們幾兄弟議論的話題是“為什么要把山上的樹林砍開荒” ,三弟說,山坡承包后,大家都說山上種甘蔗和速生按賺錢更快更多, 政府和糖廠的人每年都來催促種蔗。也許,沒有甘蔗和速生按,家鄉(xiāng)的山水森林就不會走上逐年惡化和消失的“不歸途”……
現(xiàn)實與未來正在對話,何時還山村青山綠水?何時還山上嶺下濤濤林海、原野花草?青山何時再現(xiàn)虎嘯狼嚎、鳥唱蟲鳴?小溪何時再現(xiàn)潺潺流水、魚蝦閑游?水田何時再現(xiàn)魚兒飛躍、泥鰍滾動的情景?等待,再等待,但結(jié)果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糟糕。
每當(dāng)嚴(yán)寒風(fēng)暴山洪諸種災(zāi)難發(fā)生,全球氣溫高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時,從國家高層到地方政府、社會團(tuán)體到老百姓都在反思又反思,但破壞行為還在繼續(xù),生態(tài)環(huán)境還在惡化,自然資源還在銳減。
從一條小溪的斷流,一條小溝的消失,一片森林遭砍伐,一座山崗被墾荒,一個山村自然資源的耗廢,一切都在作證!
如此下去,還有多久?青山綠水是否會成為荒漠?是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存方寸土予子孫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還是茹毛飲血、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式的發(fā)展?一座山為什么變成“陰陽山”?一大塊田為什么被分割成若干小塊?僅僅是農(nóng)民所為?會有某些種植產(chǎn)業(yè)政策的誘導(dǎo)和某種局部利益、團(tuán)體利益、眼前利益的作用嗎?農(nóng)業(yè)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利法、動物保護(hù)法,一大堆法律法規(guī)都是好法律,好結(jié)果在那里?到哪年才有好效果?劍不出鞘,何以砍斷亂麻!飽腹了、小康了,自然環(huán)境如此糟糕,幸福美好嗎?
一個地方的發(fā)展變化,決定因素是民意?是當(dāng)?shù)卣渴强沙掷m(xù)發(fā)展戰(zhàn)略嗎?還是急功近利行為……不同的思維定位,定當(dāng)有不同的收獲效果!但正確與否,效果如何?只能由未來驗證!現(xiàn)實決定未來,未來給歷史予答案 !這是真理。因為,現(xiàn)實回答了過去,未來肯定會鑒定今天!
……時隔三年后的今年清明,山村還在變化,憂多喜少:年輕人少,老年人更多了;有體力種田的人少,丟荒田地多了;原生水源林極少,速生桉種植更多了;水域面積少,無水時日增多了。老農(nóng)民感到可取的是,田地丟荒多之后,一些消失多年的鳥兒已經(jīng)回來,能聽聞久違的鳥鳴聲了。但是,距離修復(fù)這條脆弱的生態(tài)鏈還非常遙遠(yuǎn):誰來種田?誰來控制破壞土壤和水源的速生桉的大量種植?歷史“釀造”今天,世人共享苦果,后人如何評說?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36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