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日韩经典三级片,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清明祭掃婆婆三十年

2025-04-30 20:15 作者:喜聞樂見  | 0條評論 相關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明祭掃婆婆30年

楊少校/文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人間真情,不會忘記,天涯海角,沒有距離。我們一家人又要去婆婆墓地祭掃。這是我家的傳統(tǒng),表示不忘先人的家風。

婆婆是葬在韶山市銀田鎮(zhèn)、銀田村一個星火燎原的地方。謂稱美女曬羞的小沖,一個叫龍骨嶺山脈延伸綠樹成蔭的背脊上。墓地修在周圍擁有一片竹林、一個私家茶園的綠茵山坡上。山腳下是一片農(nóng)田,半畝水塘,幾壟疏菜,半山腰旱地種植油菜、黃花菜和時令經(jīng)濟作物。一年四季山野呈現(xiàn)的美景,體現(xiàn)著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的時代畫卷。

由華國峰主席主持修建的韶山灌區(qū)富饒之水,從龍骨嶺的山腳下緩緩流過,穿越歷史的悠悠歲月,奔流不息詠唱豐收之歌。

婆婆的墳瑩掩映在小鎮(zhèn)這片繁華的風水寶地,山青水秀之間,看似一座孤墳,但透過竹林折射的光芒,日看農(nóng)田萬傾,晨聽雞鳴狗吠,觀萬家燈火,似乎不寂莫。(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你看,小村勤勞的村民們在龍骨嶺上留下的背影,兩季采茶的歡聲笑語,春日人們在山野尋蕨菜、挖竹筍收獲滿滿的喜悅聲,秋村民們在山地里給茶園培土與修剪自家的山林的勞作聲,都會在墓碑上反射出回聲,婆婆應是聽得順耳,也會不寂寞

婆婆是1994年9月病逝的,在這塊綠蔭福地長眠30年。在時光的長廊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祭掃先祖,緬懷親人,追思親情,是華夏文明刻在人們骨子里的傳統(tǒng)文化。在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后一七都是后輩們祭拜先祖的佳節(jié)。也是家族血脈呼喚親情的一種情懷。

在30年時間與空間里,清明我都會虔誠地祭掃婆婆。不管是陽光明睸或風和日麗,還是大滂沱、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都會風雨無阻,備上祭品,肉魚三生,三樣水果,一瓶酒水,兩根明燭,一把香火,一摞紙錢,一掛鞭炮。從長沙到銀田全家出動到婆婆的墳頭去跪拜祭奠,緬懷英靈。

通過祭掃的視覺,似乎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檢索。親情常有痕,不時在腦海里重新呈現(xiàn)。

回憶與婆婆共同生活點滴美好片斷,那慈祥的面容,.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的身影,做人處事總能替后輩想的行為舉措,讓人獲益匪淺。

婆婆一生的心血為維護子女的安康自強不息,竭盡全力讓我十分感動。

我與婆婆共同生活12年,1982年春節(jié)過后,為照顧我坐月子,婆婆從銀田鄉(xiāng)下來長沙省農(nóng)科院與兒媳同住。那時我還在衡陽市郊區(qū)鄉(xiāng)政府工作,丈夫?qū)賳温毠?,不能享受福利,分配套間住房。一家4口擠在租住農(nóng)科院招待所后棟一樓一間不足12平米的房間里。房間在容納一張4尺寬大床,一張三屜書桌,一個煤爐,一口舊木箱。加上我從衡陽帶來的一只裝衣服的小皮箱,寒傖的房間起居功能也能滿足平常生活,怡人自樂。

婆婆來了后,丈夫從單位借了張單人床,將小小的房間填充得墻角沒有了空隙。人間煙火在這里燒得別有洞天,生趣盎然。

嬰兒的哭鬧聲,婆婆從鄉(xiāng)下帶來自己散養(yǎng)給媳婦營養(yǎng)的幾只土雞,在床底下覓食的咯咯聲,鍋碗瓢盤的磕碰聲,猶如五線譜上跳躍的音符,彈出家庭和諧之歌。

在我坐月子時,婆婆忙于家務,在我的床前搖來晃去,沒有歇過氣。

經(jīng)常給孫子換尿片,洗尿片,擦身子,洗澡,滿手指開皸,凍得通紅。洗全家人的衣服,沒有怨言,變著花樣給我做可口的飯菜。在空閑時她從老家?guī)砑{鞋底自己糊的布幫,一些舊布破布料,到縫紉店討些適合做嬰兒鞋子的碎布頭,給孫子做棉鞋,做單布鞋。同時也給我做了一雙新棉鞋。婆婆手中線,孫子兒媳腳上鞋,讓我溫暖了好幾個冬天。在婆婆那張寫滿滄桑的臉上我感受到心底善良的美好。后來婆婆又為我做了好幾雙棉鞋,至今我還收藏了婆婆給我做的一雙新棉鞋。

婆婆的勤快能干還體現(xiàn)在會想事、能做事,總有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我們居住臨時的窩,過日子要用的東西缺這缺那。那時沒有尿不濕,毛毛用的尿片都是舊布縫制的,一塊尿片4、5層。一天要用十多片,洗了難得干。沒有洗衣機。洗的衣服也難得干。

婆婆就到小區(qū)轉(zhuǎn)悠,看到一處單位維修工地,垃圾場丟了幾根舊木方。婆婆撿了回來,催兒子到單位木工房借來鋸子,錘子、釘子。用半天時間敲敲打打做了個罩在煤爐上,能烘烤衣服、尿片的木架。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久了點,婆婆有時也會向我吐露心聲。柔柔地講述她所經(jīng)歷的過往,時代風云。

婆婆是個苦命人,沒有進過學堂,大字不識。17歲出嫁,生有3兒一女。35歲守寡。當時大哥十三四,我家先生9歲,一個7歲,一個3歲多。婆婆的日子過成了苦海。

家庭失去頂梁柱是在1960年大躍進年代。國家在經(jīng)濟建設中以實現(xiàn)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高指標為特征的群眾運動。舉國上下意氣同心,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技術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工業(yè)全民大煉鋼,每家每戶的鐵鍋鐵鏟拿去煉鋼。

農(nóng)業(yè)以大隊為單位出集體工,農(nóng)戶家里的碗筷也收繳集體,開集體餐,吃大食堂。大隊干部也想盡一切辦法讓貧脊的土地渙發(fā)生機,口號畝產(chǎn)糧食過萬斤。在沒有良種、沒有科學種田知識的普及下,糧食豐收的愿景事與愿違,糧食欠收一地雞毛。盡管村民們勒緊褲腰過日子,挖野菜,吃樹皮,吃糠餅,緩解饑餓。但水腫病在農(nóng)村家庭普遍漫延。家家都有水腫病人。1960年我父親也患過水腫病。作為青壯

年勞動力,生了病也還得出集體工。不出工食堂會裒缽子,不給飯吃。因為我也吃過幾年集體食堂飯,父親生病也被裒過缽子,不給飯吃。為了緩解父親的饑餓,家庭成員會在自己的飯碗里勻出一口蘿卜白菜煮的清湯稀飯給父親活命。

婆婆所在的小沖生產(chǎn)隊200多號人,1960年在貧窮、饑餓、家庭成員患水腫病,天災人禍青壯年勞動力那年死了十八個。死者都是重活、臟活、累活主勞力,年齡不超過40歲。我丈夫的父親只有39歲。如隔壁鄰居羅某,一個人到煤碳壩去為公家買煤,回來的路上,跌倒山道灣灣的土坑里,就沒有爬起來,5天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找到,時年36歲。婆婆提起一串串死者的名字,眼淚在眼匡里打轉(zhuǎn)轉(zhuǎn),時不時用衣袖揩去,來平復時下的心情

她還說吃食堂飯時有很多弊端,與食堂煮飯撐勺人員關系近的,有時能吃到2缽飯,關系不好的去遲了,飯開完了,一缽都沒得吃。所以出集體工,幾百號人出工不出力、偷懶工的,磨洋工的比比該是。收工點鐘一敲響,大家一窩鋒沖到食堂排隊擁擠,一家家爭先恐后互不相讓。有時打得頭破血流。

婆婆說60年6月,她在禾田里除草(我們衡陽稱萊田,萊田人每人手中拄一根竹棍,用腳把禾田中長出的水草一行行踩到泥里去,再把禾苗用腳扶正,耕種方法費工費時,不象現(xiàn)在打除草劑,農(nóng)達、草胺磷)。一天不小心將食堂發(fā)給一家人一周的飯票子。跌到禾田里,做了一氣工才發(fā)現(xiàn)。那天一家人2餐都沒有吃到飯。沒辦法只有發(fā)動全家人大人小孩到禾田里去找,在2畝多的水稻田里一塊塊、一行行去摸,當她從泥里摸到時,喜從悲來。但炊煙已散去,夕陽已西沉,食堂已經(jīng)鎖上了門。一家人只有抱頭痛哭。還不能抱怨世道不公。怪誰呢?

1960年底農(nóng)村撤消了集體食堂,炊煙又在村民們的灶屋里裊裊升起。集體分給社員的糧食,遠不夠填飽肚子。婆婆家里沒有主勞動力,男勞力10工分/天,女勞力一半5工分/天。4個小孩老大14歲,3個小的都不滿10歲,還要讀書。孩子都是吃長飯,家里掙的工分少,分的糧食少,一日三餐吃了上頓沒下頓,小孩餓得發(fā)慌時,沒米下鍋向鄰居家借米都借不到,怕你還不起。婆婆說,我一輩子都窮怕了!

生產(chǎn)隊分糧并不是按人頭平均分配,是有等級的,按男勞力、女勞力、小孩幾個等級分。但小孩分糧又分出工的,與沒出工的又是一個等級分口糧。分糧的規(guī)矩多,無論怎么分,她家都是吃虧的。

婆婆家里只有老大可以出集體工,因是半大的小孩子出工可以與女勞動力記同等工分5分/天,為養(yǎng)家糊口,只有犧牲老大不讀書,出工掙工分,養(yǎng)弟弟妹妹。

一家2個勞動力出工,只抵得一個男勞力掙的工分,但又有2張嘴吃飯,難挨的日子愁死人。只有想辦法去墾荒,種些紅薯和土豆等雜糧充饑。當她與大兒子選好一塊山邊荒地,花了好幾個晚上開出2分自留地,還刨了草皮與人糞尿燒成火土灰做肥料,被生產(chǎn)隊發(fā)現(xiàn)了,要了回去,栽了幾棵泡桐樹。干部說:土地是公家的,私人不能亂挖亂種。婆婆含淚說,鄉(xiāng)下家里沒有男當家人,做事處處都受摁。沒有辦法,一家人總要過日子,饑不飽腹不是個出路。她又和大兒子到一個荒塘邊挖了一溜不成型的土,栽了些紅薯苗,在紅薯長藤過程中,煮飯時每一餐摘幾根紅薯藤剁碎放到米里一起煮,才免強度過饑荒年。

1964年5月一天,婆婆與大兒出工,老二、老三到學校讀書。老4幺妹不滿7歲在家里沒讀書,婆婆對幺妹說:前天種了紅薯苗,你去澆下水。聽話的幺妹提著木桶和水瓢去澆水,不小心跌倒水塘里淹死了。

這是婆婆口頭一生常念的痛,自責心里一道過不去的坎。聽著婆婆的心酸,我時常陪她共情流淚。

婆婆的苦,可以說是在社會底層讀到的一頁中國近代發(fā)展史。是社會文明邁向進步的一個縮影。

我作為媳婦,也常安慰婆婆,過去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讓它放下,過好現(xiàn)在就行。您沒有女兒,媳婦就是您的女兒,我就是您的女兒。從現(xiàn)在起您就安心在這里帶孫子,就跟著我們,別回鄉(xiāng)下去,我們有工作,比您鄉(xiāng)下2個兒子條件好一點。

我休完產(chǎn)假,婆婆就跟我一起到衡陽市郊區(qū)的一個鄉(xiāng)政府居住。鄉(xiāng)政府工作不是坐班制,干部們工作性質(zhì)是蹲點住隊,走村、進隊、串戶宣傳政策,調(diào)查研究,解決問題。一句話,抓革命,促生產(chǎn)。為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生產(chǎn)發(fā)展服務。

我工作的鄉(xiāng)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鄉(xiāng),有13個村。多畝農(nóng)田,還有4個村的山地。有2萬多村民,有農(nóng)場和社辦企業(yè)。我屬哺乳期,領導沒有安排我住隊蹲點。我基本上是每天早上7點就騎著單車下隊,晚上7點多才回來。有時遇到開會和難辦的事情,會延遲到晚上9-10點多鐘才回家。小孩全是托福婆婆照看。我的小孩對婆婆很親很黏。有時會只要奶奶不要媽媽。兒子把奶奶當作最可信的人,在奶奶懷里很有安全感。驗證了家有一老就是一寶。婆婆的無私付出,我心存感激感恩。婆婆身體不好,由于營養(yǎng)不良,有玄暈癥,發(fā)病看天花板都是旋轉(zhuǎn)的,至少躺3-4天才會好,我在月里她就病了六次,躺在床上動不得,到院醫(yī)務室請醫(yī)生到家里給她看,也要3-4天才恢復。她還在家里帶來香芋草煮雞蛋吃,但也無計于事,治表不治里。

究其原因,主要是衣服穿得單薄,易感冒。她到我這里帶小孩,只穿一件棉衣,一件衛(wèi)生衣,一件棉布襯衣,穿三條單褲子。那時婆婆已經(jīng)58歲,年老體衰。窮苦一生,沒有穿過毛線衣,我很同情她的遭遇。我坐完月子,就給她織了一套毛線衣,買布料到縫紉店給她縫制一條棉褲。讓她穿得暖和點,預防感冒。她也很感動,說不應這么破費。婆婆對子女的要求期望回報是很低的,心存善念。將心比心,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悶心自問,為什么子女不對父母好一點呢?

為了治好婆婆的玄暈病,我就帶她到衡陽市165醫(yī)院、415醫(yī)院做檢查。婆婆身體各項指標還好,主要是貧血引起的。首先請中醫(yī)開幾副中藥調(diào)理身體,而后經(jīng)常買天麻蒸雞蛋、蒸瘦肉,買含鐵高的紅棗花生米燉骨頭吃,婆婆的玄暈癥好了,以后十來年沒發(fā)過。

婆婆個子高,有1.68米,體重有一百三四十斤,不含胸,不駝背,圓圓的臉蛋,大大的眼睛明亮有神。

1984年,我調(diào)到農(nóng)科院作物所工作,婆婆與我同住。穿著昵子大衣戴著手表與我到農(nóng)科院水稻所農(nóng)田機耕道上散步,院內(nèi)鄰居碰到會說:你母親個子真高,像個大干部;隔壁鄰居侯大姐說你們婆媳關系真好;鄰居湯月英說:我到農(nóng)科院工作30多年,很少見過媳婦經(jīng)常陪婆婆散步的,你是第一個。

是啊,我們婆媳關系就像母女,很多事情都能溝通。婆婆與鄉(xiāng)下兒子之間的茅盾,拿到這里與兒子講,兒子不聽。婆婆心里瞥得慌,喜歡與我嘮叨。心里放不下小兒子34歲了還沒找對象,一塊心病,晚上睡不著。念不是辦法,解決問題是要付出行動。我說:給點錢給你,回去請個媒人,找個好人家說門親事。在寧鄉(xiāng)堂兄的幫助下,武氏小女與婆婆小兒子一見鐘情,第二年成婚。解決了婆婆的后顧之憂。

歲月悠悠,韶山銀河之水依然不停流。當年銀田小村婆婆一家4口已綠樹成蔭,三個兒子早已繁衍成三分天下,我家與小叔子家三代同堂,大兒子一家已四代同堂了。家族聚會可坐三桌。農(nóng)村兩個兒子蓋起了樓房,修了小院落,每家都有兩臺小車,奧迪、廣本、比亞迪、汗蘭達。

1977年由華國峰主席題詞的“韶山銀河”渡槽搭建在小村龍骨嶺的小山坡上,婆婆在渡槽下農(nóng)田勞作的身影伴隨著歲月之歌漸行漸遠,直至日落。后輩們清明點燃的香燭,延續(xù)人間煙火,婆婆百年不寂寞!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anwen/vnptmkqf.html

清明祭掃婆婆三十年的評論 (共 0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文水县| 司法| 齐齐哈尔市| 江阴市| 宁城县| 濉溪县| 博乐市| 曲沃县| 土默特右旗| 长乐市| 阿勒泰市| 宁武县| 米林县| 建湖县| 札达县| 平舆县| 蓬安县| 三河市| 金溪县| 老河口市| 竹山县| 耒阳市| 江油市| 道孚县| 双桥区| 台南市| 阜阳市| 故城县| 武宁县| 旬邑县| 古田县| 成武县| 宁晋县| 来安县| 吉首市| 斗六市| 中阳县| 两当县| 沽源县| 阿拉善盟|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