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絮語
小時候,父親工作經(jīng)常不在家,跟著母親,形影不離守著家,那時候,家的感覺就是對母親的無限依戀。
長大了,在外地上學(xué),一封封家書寄托對父母的思念,那時候,家的感覺演變成為一份思鄉(xiāng)之情。
再后來,有了妻子,除了老家,又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新家,出門在外會時刻想著它,家的感覺就是這邊的妻子和那邊的媽媽。
等有了兒子,隨著家庭負(fù)擔(dān)的加大,家的感覺便更多的是一種責(zé)任、一種忙碌、一種牽掛。
那一年,我病了,天天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看著妻子日漸憔悴的身影,我想到了結(jié)束這個家。我記得躺在病床上對妻子說的話,想讓她帶著兒子再找一個能夠給她幸福的家。那時候,家的感覺是一種無奈和絕望。
妻子坐在我的床頭,說出了我終生難以忘懷的深情款款的那番話,“假如確實(shí)到了不堪重負(fù),真的需要一個人共同支撐起家的時候,我會依然帶上你,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刻”。妻子讓我不必胡思亂想,重要的是安心養(yǎng)病。還說我是家里的支撐,有了我,才有家的存在,否則一切將會毫無意義。我閉著眼睛,臉上流滿妻子的淚花。那一刻,家的感覺成了無言與感動。(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的確,我曾有過結(jié)束生命的念頭,可想到日益憔悴的妻子、看到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無辜的孩子,我放棄了,我知道有我的存在就有家的存在,孩子就有了心靈的依靠,我必須堅強(qiáng)地活下去。
當(dāng)初,為了還清欠下的外債,妻子選擇了出外打工。
妻子走了,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了,去了三千里以外的廣州,30多歲加入了打工潮的行列。
走的那天,我替他收拾好簡單的行囊,送上了汽車。我一生中最難忍受的就是離別之痛,在從車站回家的路上,不知是何滋味,默默流著眼淚,不住地抱怨自己,都是我的錯,要不是我的病搞得負(fù)債累累,妻子也不會拋下病中的丈夫和年僅7歲的愛子,遠(yuǎn)離故土去掙些錢給我治病、償還債務(wù)。
妻子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做出這個決定的,過去妻子從來都是按我的意思行事,可這一次我沒能勸阻她。也許經(jīng)歷了太多的磨難,妻子變得更加成熟了,從2003年3月我住院時起,妻子就為我東拼西湊籌措高昂的住院費(fèi),嘗盡了人情冷暖,受盡了低三下四求人借錢的折磨。我發(fā)現(xiàn)妻子變了,變得堅強(qiáng)了,仿佛眼淚已經(jīng)流干了,此時此刻我驀然明白,雖然病痛在我的身上,可她所承受的痛苦也許比我更大。妻子走了,家里留下病中的我和年幼的兒子,她走的那天是農(nóng)歷2003年10月23日。
第一次打電話,妻子哭了,我深知,這哭聲里飽含著對家的那份眷戀、對丈夫、孩子的牽掛,同時也蘊(yùn)含著出外打工、尋找工作的艱辛。妻子走了,這一走就是兩年,第一次回來已是兩年后的春節(jié)。她不是不想家,只是有著太多的無奈,她必須咬緊牙關(guān)。
一晃八年過去了,我依然活著。妻子還在打工,兒子在外地上學(xué),家里依然有我守侯。雖已人到中年,白天干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傍晚回到家,時不時看看年邁的老母親,陪母親說上幾句知心話,我很慶幸,幾十歲的人了,感到孤獨(dú)的時候,還可以像個孩子一樣,握著母親的雙手,撒嬌的叫一聲媽媽。
現(xiàn)在,家的感覺是一種守望、一種期盼、一份思念。家的全部仍然是妻子、兒子和慈祥的老媽媽。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就讓它作為這篇絮語的結(jié)尾吧。
“家,就像無邊黑暗中溫暖明亮的燈,一團(tuán)在冰天雪地中燃燒著的火焰,一個能夠遮風(fēng)擋雨的安全港灣,無論漂泊到哪里,它都是人生最終的歸宿。無風(fēng)無浪、平平安安、簡簡單單、開開心心與相親相愛的人相伴一生,何嘗不是一種難以言表輕松的浪漫?何嘗不是人生長河中所有夢想的完美結(jié)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9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