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鐵公

(黑風夜話87 湖畔鐵公)
老殘游歷大明湖時是沒什么游人的,所以他可以細細地把玩,行到鐵公祠前往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的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真是美不勝收。“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yè)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是劉鶚的《老殘游記》中對老殘游湖的一段描寫。如今站在鐵公祠前,“佛山倒影”碑石仍在,但要情景再現(xiàn)已不容易了。
大明湖畔是當年這位名叫鐵鉉的人鐵血衛(wèi)城的宣誓場。鐵鉉是穆斯林,在漢人叔侄相爭的大明靖難之役中本可不持立場。他不是建文帝的股肱之臣,非得用一腔熱血去報知遇之恩,他的兵部尚書職位也是在粉碎燕軍的圍城后才火線提拔的。但他是讀圣賢書而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對周公和成王的位置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希望朱棣能成為輔助成王的周公??上а嗤醪幌胱鲋芄?,當侄兒削藩明顯要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時便果斷地擎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以地方對抗中央,戰(zhàn)火再一次燃燒在神州大地。
在經(jīng)歷了朱元璋以翦除功臣為目的的“革命”之后,年輕的建文帝已無將可用,只好先后起用古稀老人耿炳文和二代紈绔李景隆,結果老耿兵敗,小李更荒唐,五十萬大軍屢戰(zhàn)屢敗幾乎全軍覆沒,燕軍乘勝追擊,直撲山東。這時,時任山東參政在外督運糧草的鐵鉉火速趕回濟南,與將士們一起死守城池,喋血孤城的一幕再次上演。燕軍三月不克濟南,便試圖掘開黃河大堤引水灌城。為城中百姓的安危計,鐵鉉決定詐降誘殺朱棣,并險些得手。朱棣死里逃生,怒火中燒,集中所有火炮準備攻城,可當燕軍一切就緒時,突然發(fā)現(xiàn)城頭豎起醒目的朱元璋牌位,號稱孝子的朱棣沒轍了,總不能炮轟老爸吧,真是撼山易撼城難。
不過朱棣接受了佛門軍師姚廣孝的建議,挺而走險,撇下山東繞道南下,這是一種不顧后路的冒險戰(zhàn)術,賭的就是建文帝沒有可用的將才。果然,建文帝錯失良機,更可氣的是那個不中用但還在用的李景隆關鍵時刻打開了南京城門。建文帝下落不明,引來千古之謎。幾年前,臺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上官鼎)以一部武俠小說《王道劍》演義了這段精彩的歷史。
朱棣成為永樂大帝,鐵鉉寡不敵眾兵敗被俘。朱棣親審鐵鉉,又是一出方孝孺式的悲壯。歷史上總會出現(xiàn)一些殉道者,用丹心碧血來照取汗青,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是看似文弱的書生。鐵鉉所受的酷刑是常人無法忍受的,鐵鉉的威武不屈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大明旗號未變,朱棣也有愛才之意,可鐵鉉已義無返顧,割舌、挖耳、刈鼻,最后投入油鍋,就是沒有屈膝跪拜的鐵鉉。(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明萬歷初年,張居正主政,開始為鐵鉉等人設祀,山東各地出現(xiàn)多處鐵公廟,鐵鉉誓死保衛(wèi)的濟南更是把他尊為城隍。清朝的開國君臣以繼承大明驅除大順為旗號入主中原,對明朝的忠義之士有意褒獎以籠絡人心,乾隆年間在大明湖北岸官修鐵公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如今,鐵公祠已成大明湖的著名景觀,是夏日賞荷觀柳的好去處,于是有了“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這句經(jīng)典臺詞。時間過得真快,轉眼紫薇格格也名花有主了。
老殘好像是走進鐵公祠的,因為劉鶚記下了那幅對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38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