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童年原野──風雨稻芽

在大雨過后的清晨,獨自開車前往屏東鄉(xiāng)間。但見道路兩旁,那已經(jīng)接近收割階段的一期稻作田里,卻不斷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倒伏區(qū)塊,內心頓時有著一番揪心刺痛的感覺。而童年時家鄉(xiāng)風雨稻田的場景,又再度浮現(xiàn)在眼前,就彷佛昨日一般的清晰……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似乎是人人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但是,在這句話的背后,究竟隱涵著多少的辛酸血淚,則就鮮少為人所知曉,除非自己是身歷其境的農家子弟。事實上,在靠天吃飯的農村,雖然歷經(jīng)了春耕、夏耘的辛勞,但是未得秋收、冬藏喜悅者,卻也大有人在。
在臺灣的稻作,可分成兩期播種,我的家鄉(xiāng)臺南,則是屬于二期稻作區(qū)。二期稻作,基本上是屬于夏末插秧、秋冬收割的短期性熱帶糧食作物,水稻性喜高溫多雨,其生長期至少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在其成長至兩個半月左右時,會從每株稻子的中心部位,抽出淡綠色的稻穗,并借著風力以傳播花粉,而后再逐漸開展金色稻穗的成長生涯。
稻子可依種植的方式,區(qū)分為旱稻和水稻兩大類。旱稻種植于缺水地區(qū);而水稻,顧名思義則是一種需水性很強的植物,它一生的成長環(huán)境,可說是與水息息相關。為了能有效地保存水分,避免水分因過度的下滲而流失,因此栽種稻子的土壤,概以黏質較高的土地為佳。但是,并非其他土壤就不能植稻,旱作水稻的栽培,就是一個顯著的實例。
由于稻子的栽種過程,稻田土壤灌溉的時間頗長,這些灌溉用水或自然雨水,除了一部分為稻子所吸收以及自然的蒸發(fā)之外,其中大部分系由土壤所涵蘊,也因此成為涵養(yǎng)土質和補充地下水的主要來源。而此一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顯然與旱作植物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有的國家或地區(qū),都會刻意透過稻谷價格保證的方式,鼓勵農民栽種水稻。
隨著秧苗的不斷成長與擴增,原本稀疏可見地面的稻田,將漸漸地為綠油油的秧葉所掩蓋。由于稻子株體茂盛,不僅各稻叢間的距離,在無形之間為之縮小;即使各單叢之中,也會因為每叢稻子有著三、四十株左右之數(shù)量,而顯得相當擁擠。在這種生長情況之下,稻田的通風狀況,自然較為不流暢,其內部的溫度,顯然會比表面為高。此時,如果尚有大量水氣由下蒸熏的話,則稻子將很容易得到所謂的稻熱病。如不及時噴灑農藥防治,整叢或一大片稻子,將會因病害而全部枯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水稻雖然對水分的需求性高,但并非在生長過程中始終一致,而是隨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而有不同的差別需求。基本上,育苗、插秧時期的水稻,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以利其行光合作用,扎穩(wěn)擴展成長之根基。在抽穗開花階段,由于其基礎業(yè)已穩(wěn)固,其重心應逐漸轉移至開花結果之上,因此稻田水分必須逐漸減少,以避免水稻繼續(xù)繁榮其枝葉,而影響其稻穗之結粒。至于當?shù)舅胫饾u轉變成金黃色時,則灌溉必須中止,僅保持稻田適當?shù)臐穸燃纯?,藉以避免病蟲害之發(fā)生。
然而,不幸的是,正當?shù)咀映樗?、開花、結實的關鍵階段中,卻也正是臺灣地區(qū)臺風最多的秋季時分。每當臺風來襲,總是強風夾帶豪雨,在這種無情風雨的摧殘下,往往會使得整片稻子匍匐倒地、浸泡水中。其中,愈接近成熟之稻穗,愈會在水中發(fā)芽;至于尚未成熟者,將會因其稻莖受到損傷或折曲,而斲斷其繼續(xù)發(fā)展的生機。農人數(shù)月辛勞,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在倒伏的稻作中,其較嚴重者,往往發(fā)生在枝體較高大、稻莖較長的稻子身上。造成這種現(xiàn)象之原因,主要系稻莖較長的稻子,其所承受的風力,顯然會比短莖稻子為大。因此,除了農業(yè)試驗單位,能夠在品種改良方面著力,以培育出短莖稻作之外,農夫所應做且必須做的,乃是在稻子的整個栽培過程中,要善用智慧觀察,避免過度施用化學肥料,以妥適地控制水稻的發(fā)展高度。
為了降低稻作的損失,農人必須冒著強風暴雨,下田清理排水道,期使稻田中的積水現(xiàn)象,能夠盡速獲得紓解。此外,也必須在臺風或豪雨過后,冒著艷陽溽暑的天氣,盡快將原本倒伏的稻子,以四、五叢為一組,用稻草將其綁在一起,藉以迫使稻莖相互扶持而直立,讓稻穗免于受到雨水浸泡而發(fā)芽。這種搶救稻子時的內心焦急與無奈心情,身為農家子弟的我,由于曾經(jīng)下田參與過,所以大概也能領略其中之一二。
風雨無情,稻芽摧折農人志;辛勤有價,摯愛撒播菩提心。耕種有賴智慧,挫折用心解決,擷取過往風雨凄迷經(jīng)驗,建構未來稻作發(fā)展藍圖。終究,以愛心涵蘊大地,水稻知道,而你我──似乎也都應該知道……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367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