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山韻古今情(陳癸鋼、散文)
悠悠山韻古今情
陳癸鋼
聽說過山有韻嗎?山,以高大見稱,以幽深見長,以險峻見著,很少聽說山也有韻。
其實,山是有韻的。古時,就有多少人聽見了。多少蒼涼的古歌,好像還在訴說著先民的情感,他們的悲歡離合惑甜蜜幸福。一曲高山流水,韻味綿長的被演繹至今;還有那博南古歌,唱著那大漢的心聲,還悠悠的纏綿在那千里茶馬古道上。許多的智者聽見了,孔子秦皇聽見了,屈原李斯聽見了,漢皇諸葛亮聽見了。李白說:眾鳥高飛盡,獨愛敬亭山。陶淵明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象杜甫,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山的韻,他們不是都聽見了嗎?
山韻,還有許多政治家也聽見了。毛主席說南方的山烏蒙磅礴走泥丸,北方的山是原馳臘象,而長征途中的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而周總理則在日本的嵐山,看見真理愈來愈嬌妍,政治家聽見的山韻,其實也加進了詩人的成分,不管怎么說,政治家不是也聽見山韻了嗎!
最能分辨山韻的是農(nóng)民,古時候就有伐木叮叮山更幽的語句。一代又一代的農(nóng)民,在山腳耕種,在山腰采樵,在山頂打獵,讓自己的足跡,遍布于山野的草上,讓自己的呼喊成為山的呼喊,讓自己的氣息隨風傳播,給那悠悠山韻增加多少情致,多少生氣,多少風彩?將山的韻致,傳得有多悠遠。甚至他們沉重的歌謠,也會隨著山風,彈響歷史的琴弦,讓后人破譯他們的心靈,他們的恨和愛。農(nóng)民枕著山脊,聽著大森林的胸膛。輕聲哼出:松啊松,有風你也嗡,無風你也嗡,砍去松頭不發(fā)嫩,落地松子滿山松的歌謠,不是也含蓄地表達了蕓蕓眾生的不朽力量了么。億萬的農(nóng)民,億萬眾生,與山朝夕相處,他們最理解山,最懂得山,與山最溶恰,對山最能心領(lǐng)神會。山是他們,他們也是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山的性格,也就是農(nóng)民的性格,蕓蕓眾生的性格。別看他們卑微,中國的大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中國的人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普通大眾。有了他們,什么樣的潮流不能把握,什么樣的音韻不能理解?山韻,就是十三億國人的氣魄啊!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pppfeuiej.cn/subject/3678850/
悠悠山韻古今情(陳癸鋼、散文)的評論 (共 7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山的性格,也就是農(nóng)民的性格,蕓蕓眾生的性格。別看他們卑微,中國的大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