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偷窺”有錢人800平米的豪宅,誰看誰上癮

最近部門商量出去團建,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
靠窗工位那個點外賣從來不超過30元的同事,居然能準確地說出陸家嘴人均6000元的那家高檔餐廳里都有什么招牌菜;
不僅知道菜名,還能準確的形容出口感。
但當我們逼問她“是不是隱藏的富二代”時,她卻眼神閃爍,顧左右而言他。
直到被威脅請全部門吃飯,才交出了她的“秘籍”。
于是,跟隨著指引,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個隱秘的角落——
這里有人均上萬卻還吃不飽的高端餐廳,也有價值上億元的豪宅;
而在黑暗中,有無數(shù)道興致勃勃目光,正在窺探想象中那個紙醉金迷的“烏托邦”。
01
“我,有錢人十級研究學者”
《三十而已》里的顧佳大概想不到,自己需要討好富太太,削尖腦袋把孩子送進頂級幼兒園才能靠近的有錢人生活;
年輕人僅僅靠著看了幾個視頻,就已經(jīng)“琢磨透了”。

“我一輩子都變不成有錢人,但花70秒就能參觀完一座豪宅?!?/p>
如果你在視頻網(wǎng)站搜索“壕”“頂級”“最貴”之類的關鍵詞,大概率會發(fā)現(xiàn)一部“上流社會消費指南”。
有自稱“看房中介”的美女,為你介紹一線城市里價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豪宅”——故宮旁邊的私人大宅、占地五畝的蘇州園林……

“只要2.5億?”
也有看起來就很有錢的美食博主,帶你探訪那些一口就能吃掉100塊的“高端料理”。

盡管評論區(qū)里通常會被清一色的“打擾了”“買不起,告辭”刷屏;
但從動輒上百萬的播放量也可以看出,即使是“我不配”帶來的心痛,也無法阻止人們不受控制地點開下一個視頻。
是的,窺探所謂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成為了部分年輕人打發(fā)業(yè)余時間的“秘密花園”。
這或許也是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之一——
老家那個月薪不到3000元的高中同學,談起奢侈品珠寶的購買途徑可以說頭頭是道;
而合租房里那個住著最小次臥的室友,聊天時最愛的話題則是”一套500平米的房子需要設計出幾個衛(wèi)生間”。

面對這些年輕人,我們甚至很難明白他們到底是自卑還是太過自信;
怎么前一秒鐘還在錢不夠花而愁眉苦臉,轉(zhuǎn)頭就能一(gu)臉(zuo)淡定地面對上流社會的光鮮。

不過,這種淡定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每個面對金錢心如止水的人,都曾在這個金碧輝煌的世界面前經(jīng)歷過至少一次的內(nèi)心震顫。
今年3月份,有視頻博主曾經(jīng)跟拍過雙胞胎白富美的一天,當時就有不少人驚嘆“有錢人的生活果然是讓人難以想象的任性”。
2000萬的房子隨手就買,日常出個門也要請專業(yè)的化妝師上門服務;

想要一個手辦,去日本連抽100多個盲盒;為了克服對飛機失事的恐懼,花二十幾萬去國外學習開飛機。
而視頻里各種大寫加粗的金額,更是讓人驚掉了下巴。
錢花不掉?買化妝品一次充值200萬,“認養(yǎng)”東北虎就能輕松花掉小城市一套房。

至于一個月的日?;ㄤN更是超過了很多人的認知范圍——數(shù)數(shù)看下圖里有幾位數(shù)?

不知道你們當時作何感想,反正我在之后的一個星期,看到任何超過5位的數(shù)字就會感到頭腦發(fā)暈。
但是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大驚小怪,都是因為太年輕。
如果說曾經(jīng)的我們還會被有錢人的紙醉金迷所嚇到,那么在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揭秘”視頻的洗禮后,大家早已練就了連眉毛都不動一下的坦蕩。
有網(wǎng)友在一個月內(nèi)看遍了全世界價值上億美元的頂級豪宅,從此在他眼里,即使是名流齊聚的比弗利山莊,也不過是粗鄙的山野陋室;

而當有博主在某高檔餐廳大快朵頤時,彈幕中也會成片地飄過“低于人均4000元的法餐都算不得正宗”。
秉持著“看過就等于試過”的宗旨,無數(shù)“有錢人十級學者”徜徉在上流社會的海洋里。
甚至當微博大V集體吐槽某人均消費過千元的餐廳“擺盤難看、刀工粗糙、味道難吃”;

TA也會云淡風輕地拋出一句:“你以為有錢人來這兒,是為了吃飯嗎?”
02
“500平的房子,
居然只裝成三室一廳?”
探訪豪宅、揭秘高端餐飲、走進私人園林……為什么人們對這類“炫富”視頻如此熱衷?

“看到視頻標題里出現(xiàn)豪宅,我的手就開始不聽使喚?!?/p>
想想也很正常。
畢竟在普通人的認知里,“上流社會”這個圈子別說靠近了,連見識一下都沒什么機會。
你一定聽說過類似的都市傳說,比如真正的高檔餐廳都是會員邀請制,不認識幾個熟客連門都進不去;
最受歡迎的豪宅也不是想看就看,得先拿出幾千萬元的存款證明。
更不要說各大奢侈品店的那些“挑客人”的規(guī)矩,消費滿幾十萬的顧客才有資格看新品啦,限量款只賣給最高等級的會員啦。

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知中,有錢人那個神秘而充滿金錢味道的世界,本來完全是封閉的;
直到這些視頻出現(xiàn)——幾億的豪宅來了,人均近萬的私房菜也來了。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么在同類視頻中最具有殺傷力的類型,永遠是頂著有錢人名頭的vlog;
如果說參觀豪宅只是作為旁觀者的走馬觀花,那么探索所謂上流社會人士的生活細節(jié),就是一場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
多少人看著“白富美”像對待100元包郵的T恤一樣,掏出X寶莉的大衣、雕牌的帽子、X馬仕的長靴,自己也獲得了某種血拼的快感;

而看著手機上的他們在進口超市精挑細選一塊鵝肝,面前的泡面看起來都可口了許多。

人們在“觀賞有錢人”的同時,似乎也離那種高不可攀的生活近了一點。
甚至有時候代入感過強,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豪情:“如果換做是我有這么多錢,肯定比他們會享受!”
沒錯,最近“云有錢”界一個新的流行趨勢,就是——研究有錢人的巨款花的到底值不值。
一旦如果發(fā)現(xiàn)這錢花的性價比太低,還會奇妙地陷入“恨鐵不成鋼”的心態(tài)當中。
比如聽說上文提到的那對雙胞胎購買“基因定制”的面膜,恨不得沖進屏幕提醒她們小心智商稅;
而每次看到高檔餐廳一杯白水都要花上幾百塊,“成本只要幾毛錢”“餐廳空手套白狼”之類的聲音也從不會缺席。

“200多塊的水會比較甜嗎?”
癡迷于欣賞豪宅的Vista迪麗熱巴,看到陸家嘴一套500平米的大平層居然只分隔成三室一廳,心情基本只能用“暴殄天物”來形容:
“這格局設計的也太差了吧!家里老人留宿的話住在哪兒呢?
還有衛(wèi)生間,難道跟客人共用嗎?至少要有兩個才行啊!”
如果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大多數(shù)建議都純屬瞎操心:
有錢人肯定不止一套房,不能在其他房子里招待客人嗎?
吃得起高端餐廳的人,難道會心疼200元的水費?
但如果你理解了“白日夢”的本質(zhì),就會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們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不過是在給自己美夢的合理性添磚加瓦。

畢竟豪宅、美食都是表象,真正被憧憬的,其實它們背后的人生。
吐槽幾千萬買公寓不劃算——如果我有錢住別墅多好啊;
嫌棄白富美人家衣品差——那件我買不起的衣服可好看多了;

“奢侈品用快遞有什么意思”——如果有一天我能走進奢侈品店,一定要讓店員都圍著我轉(zhuǎn)。

這些不著調(diào)的挑刺,表面上像是對有錢人“東宮娘娘烙大餅”式的懸浮想象;
但很多人心里可能明鏡似的:
“誰有閑心研究有錢人是不是冤大頭啊,還不是自我代入太深了?!?/p>
03
有人做夢,有人造夢
普通人到底想在有錢人的生活中看到什么,博主們顯然也很懂。
那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以“揭秘上流社會”為主題的視頻,在細節(jié)操作上已經(jīng)進入到了“互動式體驗”的領域。
上個月編輯部曾無意中在手機上,參觀了一套五層小樓帶庭院的蘇州別墅。
本來以為就是長長見識,結(jié)果鏡頭不僅是全程跟隨式拍攝,出鏡的看房小哥還要在每一句介紹前特地強調(diào)“您家的院子”“您家的客廳”。
好家伙,仿佛房款已經(jīng)打過去了,明天就可以入住了。

這套話術配上小哥真誠的雙眼,效果立竿見影。
反正Vista阿云嘎當時就上頭了:在看到那個80平米庭院的瞬間,連什么地方該種什么花都想好了。
盡管類似的博主大多打著“賣房中介”的旗號,從打扮上也像是個房地產(chǎn)從業(yè)人員;
但仔細想想,真正買得起豪宅的人,恐怕也不會因為看了一個“不停強調(diào)這房子有多豪華”的視頻介紹就動心。

更何況有些豪宅明顯還帶有正在居住的痕跡——衛(wèi)生間的洗漱用品、茶幾上放著的雜物,甚至是時不時出鏡的房主人;
比之正經(jīng)賣房,倒更像是“販賣夢想”。
更進一步說,很多打著“帶你見識上流社會”旗號的視頻內(nèi)容,從出現(xiàn)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門生意;
有專門推薦高級餐廳的美食探店博主,第一次品嘗“平價美食”,就是一家火鍋店的推廣。
甚至是那些分享生活的所謂“有錢人”,身份真實性也往往存疑。
某個經(jīng)常在短視頻平臺分享豪車、名表和奢侈品首飾的網(wǎng)紅,就曾遭遇過“疑似翻車”。
因為日常生活特別白富美,坊間一直有傳言她是“東莞首富的女兒”,還分析的頭頭是道;

結(jié)果收獲了一大堆點贊和粉絲之后,她突然帶著媽媽(想想看,那可是“東莞首富”的老婆)開始直播帶貨,而大多數(shù)商品均價只有200元左右,還被網(wǎng)友質(zhì)疑是假貨。
而更妙的是她的態(tài)度。
你說她是騙人吧,她從來沒有正面承認過網(wǎng)友對于她家庭條件的猜測;
但被扣上“首富女兒”的身份時,她也沒有明確否認,而是含含糊糊地引發(fā)更多聯(lián)想。
這或許也是網(wǎng)友們與手機里那個“上流社會”的關系:你別露餡,我也不戳穿,彼此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
無論這金錢的濾鏡是真是假,只有讓它保持完整,才能繼續(xù)做夢。
或許我們可以說,只要人們對于富豪的想象一直存在,這樁“造夢”的生意就永遠不會消失。
人們模糊著真實與謊言的邊界,也在半真半假的故事里發(fā)泄情緒。
倒也不必為此感到悲哀,畢竟“做白日夢”本來就是人類的剛需——
換一種思路想想,這不就是2020年的“好夢一日游”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