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結婚證長這樣!那時的婚禮講究“三書六禮”
婚嫁乃人生大事,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自古及今,婚嫁習俗,由繁至簡變化著。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婚姻禮儀總是在熱鬧、吉祥、歡樂中進行。正在東山湖公園中半島一號舉行的“傳統(tǒng)婚慶文化展”,展出了一批民國時期男女雙方談婚論嫁過程中的大批紙質(zhì)文獻、部分擺設實物、大量的舊婚紗照片及新郎新娘的禮服等,使人可直觀地了解到傳統(tǒng)婚慶的禮儀和過程。

據(jù)資料顯示,20世紀初期,漢族地區(qū)的青年男女年齡達到16至20歲,就可以談婚論嫁,以命格、財產(chǎn)、金錢、門當戶對為條件,婚前男女當事人不用見面,完全聽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時,在婚姻嫁娶上,廣東很多地區(qū)基本上仍是按照“三書”、“六禮”的習俗程序進行。?
據(jù)介紹,“三書”是指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訂親的聘書(即定箋);過聘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shù)量的禮書(即徵箋);結婚當日迎親的迎親書(即迎箋)。

“六禮”是古代中原的傳統(tǒng)婚俗,而古代中原的婚俗則是沿襲《周禮》之六禮而來,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個步驟:一曰納采,由男家請媒人攜帶禮物向女家提親;二曰問名,提親后,交換男女雙方“生辰八字”;三曰納吉,實際上是訂婚儀式,要請酒祝賀;四曰納征,俗稱“行聘”或“過大禮”,這次送的禮比納彩時的禮厚、儀式也較隆重;五曰請期,下聘禮后,雙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親,即婚禮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親,女家收取部分禮物并回禮致謝。


“三書”“六禮”的整個程序走完,再設喜宴招待親朋,男女雙方就正式結為夫妻。從“三書”“六禮”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婚姻十分重視,是神圣而莊嚴的。

而從展出的大量民國時期的新式婚紗照來看,新郎新娘都身著西式禮服,有雙人照及群照,可知那時亦盛行西式婚禮,婚禮習俗也西風東漸耳。


從“三書”“六禮”的文書到新式的結婚證書,可知民國時期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和新(西)式禮儀是同時并行著。而民國初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結婚證書,有的印有一首賀詞,有的印有毛主席語錄,有的背面印有婚姻法全文。從結婚證書的前后變化,亦可見證婚姻風俗亦隨時代而變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