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物語設定
操縱
拋開黃金騎士(KOG)及命運三女神之類特例不談,MH這種本質是人造生物的機體需要相當于大腦-神經(jīng)-身體的騎士(Headdliner)-Fatima-MH三級框架齊備方能正常運轉。雙重駕駛艙的設計自不必說,在遇到新環(huán)境時還要手動載入對應程序來確保適應,是非常講究精密性的兵器。
騎士是經(jīng)由基因工程和魔導力強化而制造出的戰(zhàn)斗專家,F(xiàn)atima在性質上也堪稱外形華麗的有機電腦;在分工方面通常是由騎士來發(fā)布機體指令,F(xiàn)atima則負責傳達執(zhí)行和處理電子戰(zhàn)等次要任務。在操作過程中騎士與Fatima搭檔的配合關系勝負,因此經(jīng)驗更豐富的Fatima也具備更高的戰(zhàn)略價值。
速度
雖然動畫中看起來像是有重量感而缺乏速度感的遲鈍巨人,但MH的戰(zhàn)斗節(jié)奏絕對不慢。這個結論有多方面的佐證,最突出的就是MH可以耗費大量能量進行遠距離光粒子傳送,直接瞬移到對方面前進行突襲——坐擁裘諾安和可羅索兩張王牌的寇拉斯三世便是栽在這個陰招上。再者,騎士和Fatima的身手都堪比特攝片主角,極限跑速可達上百公里;要將他們的動作進行捕捉還原,機體本身不可能過于愚鈍。此外,KOG原型機歐杰在戰(zhàn)斗中展示其自動防御敵機流彈的可動護盾時,同頁臺詞中提到“如今由于MH的回避力過高而被棄用”。要知道MH的射擊武器輕則超音速重則直接就是激光,按照這條設定反推回去的話,《鋼之守護神》中捏他MH的華麗金屬級背景里所描述的“亞光速戰(zhàn)斗”恐怕并非空穴來風。
順帶一提,雖然有裘諾安和高速幻象之類能夠單體飛行的高性能特機存在,但其能量消耗往往劇烈到會影響機的整體性能。真正能夠做到邊滿天亂飛邊空戰(zhàn)無雙的,目前看來只有曇花一現(xiàn)的機神凈皇·焰星緋帝,而它畢竟是超帝國的失落技術產(chǎn)物。
噸位
從設定集給出的數(shù)據(jù)來看,星團的量產(chǎn)MH通常取150噸及以上為重型,135噸左右為中型,120噸上下為輕型。其他性能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噸位越重則速度越慢,但反過來說往往就有更多能夠提高生存性的裝甲和武器。
以魔導大戰(zhàn)為例,三代黑騎士領隊進攻的哈斯哈騎士團所裝備的機體是號稱星團三大MH之一的A-Toll。全重156噸的體格毫無疑問是重型機,除開本體裝甲還在肩部設置有兩面自動防御的可動盾牌,與雙手組成了所謂的四臂結構。這樣一來,在以近距離戰(zhàn)為主的MH戰(zhàn)中,噸位較小的機體若是與A-Toll硬碰硬地相互打鐵會承受更大壓力。因此,向來狂妄自大的黑騎士狄克斯在指揮時才要額外強調注意攻擊時的后坐力和機體關節(jié)壓力,肢體被打崩的話可不像章回小說那樣光是虎口迸裂就能完事了。
出力
前面說了星團有三大MH的稱號,哈斯哈的A-Toll憑借上百臺的生產(chǎn)量,易于操作的親和力和足以支撐重型機身板的強勁出力坐穩(wěn)了其中一個席位。而庫伯魯坎法國的破裂人偶(Bang Doll)總數(shù)量不過17臺,也得以被各國公認為三大MH之一;此等名譽毫無疑問是由其強悍的單機性能得來。
本機絕大多數(shù)性能不明,除開展露過的變形機能外只知道出力和AKD的王牌雷德幻象同樣高,但了解這點也足以舉一反三了。面對166噸的試作型阿修羅宮殿以其副腕“龍爪”使出的隱藏殺招,因肩部被抓而難以回避的破裂人偶看似敗局已定;然而其以135噸的中型機身板和光粒子傳送后不足25%的能量,硬是轉體甩飛了重型機對手,這種其他機體難以做到的以力破巧正是光粒子引擎輸出的直觀體現(xiàn)。當然,這個強勁的能量源既滿足了能源劍等武裝的劇烈消耗,也迫使機體需要近乎神經(jīng)質的纖細操控才能駕馭,是一體兩面的特性。
再進一步,后來打遍星團的雷德幻象之所以能發(fā)揮出滅國級的性能,其基礎之一就是鶴立雞群的出力。這個要點在裘諾安改造過程中展現(xiàn)得更加明顯,同一臺MH使用出力差距明顯的新舊引擎時是完全不同的反應。此外,無論何種MH,搭載的光粒子引擎在原理上都已經(jīng)是半永久式動力源。
副武器
MH的戰(zhàn)斗以肉搏為主,但不意味著它們沒有遠距離攻擊的能力。180毫米榴彈炮、30毫米激光炮和空中引爆的S機雷都可以迅速清掃數(shù)量較多的小型目標,必要時也能通過干擾彈和煙幕來掩護自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Fatima的計算性能和騎士的操作技巧,號稱10公里范圍內對常規(guī)目標都是彈無虛發(fā)。多聯(lián)裝激光武器和高性能火控的普遍統(tǒng)合,也間接使得實彈武器對MH的威脅性大大下降。
而在MH戰(zhàn)中,這些射擊/炮擊武器也不是毫無用武之地。譬如說超弩級的獵戶幻象直接以眼部同軸激光炮打穿了一般MH,而在激烈搏斗后遭受戰(zhàn)損的MH裝甲也必然會出現(xiàn)可以利用的破口。說到這里,肯定會有疑問指向威力巨大的破壞炮為何沒有批發(fā)。除小型化的技術難度外,考慮到星團本身的資源問題,以MH為中心展開的戰(zhàn)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至于大家為什么沒有造幾百臺口紅幻象端著激光炮對轟,就理解為作者的浪漫主義情懷吧。
主武器
從便于理解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把MH看作是放大了十倍的步行騎士。在此基礎上,其使用的主要武裝也可說是放大了十倍的冷兵器。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乃至單挑時比較常見的選擇有光劍、實體劍和盾牌,根據(jù)實際需要也有追加臂刃或剪刀盾等特殊裝備的實例。
這里額外提下自成一脈的機神凈皇·奧津,嚴格意義上已經(jīng)不屬于Mortar Headd而是Machine Messiah了。巨大的肩部單元相當于兩個一體化的可動盾牌,其內藏有類似于有線式浮游炮的光束投射槍,由騎士和Fatima的腦波遙控。手持武器方面拿著的兩把兵刃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短槍,兩者結合后還能組成長握把的光束鐮刀。這個獨特的武裝搭配使得奧津在和對手格斗時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觸及距離外,恩蓋季SR1也的確被其打得手忙腳亂。
泛用性
我們已經(jīng)看過了星團三大MH中的A-Toll和破裂人偶,作為旗騎都可說有很明顯的特點。而費摩爾的賽連之所以與之相提并論,除開擅長重裝突擊的賽連A,還得依靠賽連系骨架本身的延展?jié)摿?,從輕型機到重型機都能演化出來。
以魔導大戰(zhàn)中費摩爾的騎士團布陣為例,最前方的是特化驅逐的“海皇”賽連V,后面兩臺膀大腰圓的是特化防御力和混戰(zhàn)的賽連E,最后方的持長槍機群是作為突破主力的賽連A。除開這三個型號外,費摩爾另有減重到中型機體格的賽連F,強化對MH運動戰(zhàn)的賽連R,乃至與“海皇”同屬皇帝騎的“日珥”賽連O,可說是能夠應對各種局面的龐大系譜。
集團戰(zhàn)
還是以魔導大戰(zhàn)中費摩爾和梅優(yōu)優(yōu)的這次大規(guī)模會戰(zhàn)為例。賽連A本身是150噸級的重型機,在中間壓陣的賽連E更是接近190噸的超重型MH。前者裝備的長槍在第一次沖鋒完成后便可以直接卸掉前半截,以后半截的硬頭錘和對面的阿修羅宮殿對打;這兩個型號又針對敵方的副腕武裝在肩部加裝有防御光刺,因此不會被這個曾經(jīng)屢試不爽的隱藏殺招壓制。再加上單體戰(zhàn)力頗為出眾的“?;省?,乍看之下梅優(yōu)優(yōu)是處于下風的。
但是MH的大規(guī)?;鞈?zhàn)跟單挑是兩碼事。駕駛“海皇”的皇帝代理騎士克里斯汀在此次初陣中因為各種原因,堅持要擔當先鋒而不是讓皇帝警護騎士的兩臺賽連E為其開路。而在雙方第一次對沖后,又頭腦發(fā)熱孤軍深入,非要以輕型MH去強攻對面重型MH。結果就是沒威風幾下就因為機體劇烈損耗而身處險境,以至于要靠費摩爾的艦隊從軌道上緊急投入“日珥”才沒讓它大出洋相。
特機
其實漫畫中出場的賽連、破裂人偶等性能不及黃金騎士的MH看似雜兵,實際上是小批量生產(chǎn)的高性能主力,因此其中的佼佼者擔當旗騎之位并不過分。在設定集中有提到各國另有不知名的大量低配MH,那些沒出場的才是真正的龍?zhí)住?/p>
雖然KOG和水龍之類破格MH是理所應當?shù)囊?,但這里還是想說下兩個特例。其一為擁有近三倍于普通MH體格的驅逐MH獵戶幻象,在沒有攜帶破壞炮的時候可以讓空載的特制骨架發(fā)揮出超乎想象的運動性;從而憑本體武裝來碾壓多臺敵機,而無需讓防御力不足的短處示人。其二為與其說是人形機體更貼近于宇宙戰(zhàn)機的兩臺高速幻象,由于兼具全尺寸破壞炮和空天兩用的單體飛行能力,有顛覆MH戰(zhàn)術的理論可能。
支援
MH是強大,精密且頗為昂貴的機體,因此在維護整備乃至運輸投放上都需要配套投入。那么除開星間移動所必需的宇宙艦隊外,用于保證大氣層內制空權的空中要塞,及回收損傷機體/救援騎士的回收型MH都是順理成章的產(chǎn)物。其他常規(guī)戰(zhàn)力,輔助人員,乃至研發(fā)保養(yǎng)MH和Fatima的整套產(chǎn)業(yè)鏈,會在看不見的地方左右勝利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