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中尋求真實也沒啥

“在虛擬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jpg。
這句出自《涼宮春日》阿虛的臺詞,早已經(jīng)成為了戰(zhàn)斗力極強的表情包。也被人用于諷刺那些試圖在動畫中試圖尋找邏輯正確,糾結(jié)設(shè)定的人群身上。
如果只是簡單的調(diào)侃倒沒什么。有趣的是,有不少人把這種“調(diào)侃”當做了攻擊的手段。而他們卻忘記了這句話本身所處的位置和環(huán)境。
“在虛擬的故事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說出這句話的阿虛,對于我們而言是處在虛擬世界的人物。

1
那么,對于虛擬世界的人物的話。我們是否應(yīng)該相信呢?
選擇相信阿虛的話,那我們就是選擇相信一個虛擬人物所說的話,進而將他的話當做真實。然而,他本人確實虛擬的。所以,我們便是在變相地在虛擬世界追求真實。于是乎,相信這句話的我們也就成為了“腦子一定有問題”的可笑的人。
那么如果不相信阿虛的話呢?那么我們對這句話的觀點自然不再是“認為在虛擬世界尋求真實的人腦子有病”。而是變成了“在虛擬世界尋求真實的人腦子沒病”或者是“在虛擬世界尋求真實是無所謂的一件事”。
所以,一旦被人注意這里面的邏輯陷阱。那么自然拿這張圖去懟別人的人,會遭到反噬。
暫且拋開這個問題本身,追根溯源地去尋找這個問題的誕生。我們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真實?”

這其實是非常簡單的道理,簡單到每個人都能說出理由。但是,雖然理由簡單到每個人都能知道的地步,但說出來的人不多。
這就好像,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是好事。但是,卻沒有人說出口。我則是擔心這種集體的沉默反而會讓這種“世人皆知”的普世的道德準則受到打擊。
所以,即便是無用功,我也想稍微拿出來說一說。要論理論和思想深度,我肯定是不如許多人的。但如果我能提供一個可以引起思考的問題和途徑,那也不算是白費功夫。
說回話題,為什么“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真實”是沒有問題的呢?

2
這個問題里,我想得弄清三個問題。嚴格來說的話,其實是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yōu)槭裁匆霸谔摂M世界中尋求真實”?
第二個問題是:哪些部分是虛擬,哪些部分是真實?

3
首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真實的目的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說出正確答案:增加代入感。
在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換成稍微不同的概念:增加可信度。
所謂的代入感,就是能讓讀者或觀眾產(chǎn)生“發(fā)生在我周圍”的故事的想法和共鳴。而所謂的可信度,則是讓讀者或觀眾產(chǎn)生“這個世界真實存在”的想法。
而這代入感和可信度他們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目的則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欲望,對其他人生或其他生活的向往的欲望。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會試圖希望自己成為了勇者故事的主角,或是成為救濟世人的救世主,亦或是成為妻妾成群的帝王.......
然而這些愿望。放在現(xiàn)實中,要實現(xiàn)基本上是天方夜譚。而且,其背后的危險性也很高。就算是一些普通的一點的愿望,對于想要實現(xiàn)愿望的人,光是踏出第一步就已經(jīng)精疲力盡。
而虛擬世界所做到的則是將我們的愿望用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減少我們巨大的實現(xiàn)成本。比如,我們在游戲里可以選擇我們想要成為的人或者是前進的路線。我們也可以由自己來編寫屬于自己想要的世界。
由此第一個問題得到了解決,我們“在虛擬世界尋求真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愿望可以便捷的實現(xiàn),而這愿望要求我們有足夠的代入感和可信度。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愿望實現(xiàn)的感覺。所以,“在虛擬世界尋求真實”就成為了必要的條件。

4
然后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個問題:哪些是虛擬?哪些是真實?
我個人倒是分得粗暴簡單,能在現(xiàn)實中存在,并且很大幾率發(fā)生以及發(fā)生過的是真實,沒有發(fā)生過的是虛擬。聽起來是挺怪的。
但解釋起來理解的話,很容易的。比如,雖然喪尸題材的設(shè)定是虛假的,但是里面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真實的。又或者是雖然校園戀愛的設(shè)定是真實的,但是里面人物的故事發(fā)展是虛假的。亦或者是賽博朋克作品是虛假的,但他里面涉及到的問題和我們切身相關(guān),它所利用的技術(shù)和我們無限接近,所以某種意義上是處于虛擬和真實之間。
硬要分出什么是虛擬,什么是真實。我只能認為是因人而異。
第二個問題所要解決的,是作為個人,在虛擬作品中的身份。你究竟是完全成為了虛擬世界的一份子,還是說是帶著很清晰的“觀眾”身份去欣賞舞臺上的表演。并且有的時候樂于和舞臺中的人打破熒幕的關(guān)系,但最終還是能將對方放在虛擬故事當中。

5
回到最初的標題,“在虛擬中尋求真實也沒啥”。比較,被壓迫的本性是需要得到發(fā)泄口的。而現(xiàn)實中,這些發(fā)泄口都不能開放。那么,唯一得到認可,能夠被接受的發(fā)泄口——虛擬世界,也就成為了“理想鄉(xiāng)”。
對于這“發(fā)泄口”的處理,說到底也是每個人自己自制力的體現(xiàn)。有的人能夠正常處理虛擬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有的人則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而進入虛擬,也有的人則是抵觸虛擬。無論怎樣,未來的發(fā)展總是會漸漸地模糊兩者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