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父母,親近嗎?
你和你的父母,
親近嗎?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女兒面帶驚訝地對我說:“你們好像和你們父母不熟?。≌娌豢伤甲h,雖然你們也像我一樣有父母,但你們和父母之間感覺并不熟悉”。
女兒突然的話題讓我一時語塞,心中閃過困惑,是啊,我們好像和父母是不太熟呢!
我勉強(qiáng)地說:“可能是年齡的關(guān)系,我們?nèi)说街心辏乙呀?jīng)很多年不和父母一起生活了,所以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和父母親近了?!?/p>
說完,我自己也覺得哪里不對勁兒,還是有些牽強(qiáng)。女兒又說:“我很難想像,等我像你們這個年紀(jì),怎么就能和父母不親了呢?”
我想了想,突然頭腦中出現(xiàn)了一個貌似比較合理的回答,我悠悠地說:“很可能小時候,我們和父母也不像你現(xiàn)在和我們這樣親近”!這個回答似乎女兒比較滿意,樂呵呵地去睡覺了。
而這個話題于我卻似乎比較沉重,我們和父母不那么親近,是因?yàn)槲覀兡挲g大了還是我們從小和父母就沒有親近過,我覺得是后者。
這段對話,讓我這兩天都在回憶自己童年及獨(dú)立之前和父母相處的情形。小時候,父母忙于生計,似乎和孩子互動得并不多。
我一直覺得在我成長的年代,我的父母算是比較尊重孩子的父母了。最近幾年,我才慢慢覺察到,我的原生家庭雖然貌似沒有明顯問題,但我卻總隱隱覺得有一種匱乏感一直在。
在心理學(xué)中我似乎找到了我匱乏感的來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隔離”。
回憶自己的童年,像中國的很多家庭一樣,父母盡全力地愛孩子,任勞任怨?jié)M足我們的吃穿需求,供我們讀書。
但似乎有一層隔膜存在于我們和父母之間,這個隔膜源自于父母沒有滿足我們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小時候,父母是不和我們談情緒和感受的,我們也不會對父母說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在我的記憶中,我和父母的肢體接觸都很少,只記得九歲左右時,走泥濘的土路,爸爸背過我。小時候爸爸會騎自行車帶著我和兩個哥哥。
和媽媽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上大學(xué)的第一學(xué)期放寒假回家,媽媽緊緊抓著我的手,我感受到那是媽媽在表達(dá):我第一次離家四個多月,她很想我。
這是我僅能想起的和父母的親昵記憶。
相對平和的家庭氛圍讓我一度認(rèn)為我的原生家庭是沒有問題的,但這種莫名的匱乏感一直在內(nèi)心深處,對父母有一種難以言說的不滿和憤怒。
這匱乏感就來自愛和情感鏈接的缺失,父母和我們愛的通道一直沒有打通。我甚至有些羨慕別人家,孩子和父母吵架時的“親密”。
說到這里,我是不想抱怨父母的。我知道父母的成長經(jīng)歷,他們都經(jīng)歷了很艱難的童年,只勉強(qiáng)滿足了生存需要,“情感隔離”也很可能是他們活下來的一種自我保護(hù)。
父母對我們的模式,我們不自覺地就沿襲下來。在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雖然會比我們父母更多的抱抱親親孩子,但也會有無意識地“情感隔離”的時候。
女兒好幾次憤怒地向我們吼道:“你們怎么能對我‘視而不見’!”聽后我會感覺委屈,但也知道孩子說的很可能是對的。
以我們有限的情緒感受力很可能沒有做到及時回應(yīng)她,她就是有情感和愛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無回應(yīng)之地即是絕境”。
?
想到這,真的感覺難過。本能的,我們以為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zhì)條件就是足夠愛孩子了,其實(shí)物質(zhì)滿足遠(yuǎn)遠(yuǎn)不夠,孩子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多覺察自己,覺察自己的慣性,跳出來看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看看我們有沒有滿足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孩子在享受和父母的親近嗎?
在情感隔離的家庭長大的我們是可以自我療愈的。首先承認(rèn)并接納我們原生家庭的匱乏,允許自己因此失望和痛苦。
如果我們無法從家人那里得到愛的回應(yīng),我們可以找到能療愈自己的團(tuán)體,來獲得被理解和被看見的感受。
再一個很重要的是,可以與自我多鏈接,自我覺察,有意識地喚醒自己的情緒感知力;多去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隨著自己越來越愛自己,我們就會獲得更大的力量。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療愈自己的機(jī)會。
最后,愿你我的感受力和愛的能力逐漸被“激活”,多去擁抱孩子,對孩子有愛的回應(yīng)。
?
也可以試著去擁抱我們的父母和愛人,在和家人的互動中我們可以做那個主動打通愛的通道的人!
作者:齊秀麗 心理咨詢師
想進(jìn)一步學(xué)習(xí)個人成長的各種課程,可以掃下方《學(xué)習(xí)套餐福利包》二維碼參加我們的系列訓(xùn)練營!
? ? ?《學(xué)習(xí)套餐福利包》
??點(diǎn)擊下方二維碼,掃碼報名訓(xùn)練營
掃碼加助理,領(lǐng)取更多免費(fèi)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