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內科-感染-傷寒
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全身單核-巨噬系統(tǒng)增生性反應,尤其是回腸末端的淋巴組織病變最明顯;臨床特點為持續(xù)發(fā)熱、白細胞減少、相對緩脈、全身中毒癥狀、消化道癥狀、玫瑰疹、肝脾腫大;并發(fā)腸出血、腸穿孔;
病原體:
傷寒沙門菌是G-桿菌,釋放的內毒素在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莢膜Vi抗原可產生相應抗體;血清中檢測O抗原、H抗原就是肥達反應;檢測Vi抗體可發(fā)現慢性帶菌者;共3種抗原;
傷寒、副傷寒、豬霍亂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
流行病學:
病人和帶菌者都是傳染源,從糞便排菌;排菌>3月是慢性帶菌者,有的可以終身帶菌,多為合并膽道疾病的>50歲的女性(細菌潛伏在膽囊中);
糞口途徑傳播;
人對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兒童和青壯年多見;
發(fā)病機制:
潛伏期-傷寒桿菌入侵量大或胃酸缺乏→進入小腸并侵入腸粘膜→回腸末端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生長繁殖→胸導管入血(原發(fā)菌血癥);
第1周-細菌隨血流被肝、脾和骨髓MPS吞噬→進入巨噬細胞后繼續(xù)大量繁殖→到達一定閾值時再次進入血流(二次菌血癥)并釋放內毒素,產生臨床癥狀(毒血癥);
第2/3周-細菌從肝排入膽囊-原有膽囊病變者細菌可侵入上皮細胞內變?yōu)槁詭Ь鸂顟B(tài)-細菌通過膽汁排入消化道引起已經致敏的腸道淋巴組織發(fā)生嚴重的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可導致腸出血、腸穿孔、糞便排菌;也可通過腎臟從尿中排菌→人體免疫力增加,細菌清除病變愈合;
臨床表現:
癥狀(極期):
初期(第1周)-毒血癥表現,體溫緩慢升高到39-40度、頭痛、乏力、納差;
發(fā)熱-高熱、稽留熱(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釋放致熱源);
消化道癥狀-納差、腹脹、便秘;
神經癥狀-神情恍惚、反應遲鈍、呆滯、無欲狀態(tài);
緩解期-體溫逐漸下降;恢復期-體溫正常;
體征:
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發(fā)熱6天后出現,位于胸背部,暗紅色充血性斑疹,直徑2-3mm,持續(xù)時間短);
并發(fā)癥:
腸出血-2-3周時發(fā)生,可OB(+)或肉眼血便;
腸穿孔-3周時發(fā)生,好發(fā)于回腸末段;
中毒性肝炎-肝大、壓痛、ALT高,傷寒好轉后可恢復;
復發(fā):
退熱后1-3w后再次出現癥狀、血培養(yǎng)陽性,多見于抗菌治療不徹底,潛伏于膽囊、骨髓中的傷寒桿菌再次繁殖侵入血流,癥狀輕、病程短、原抗生素有效;
復燃:
?? 體溫下降過程中,一度體溫再次升高,持續(xù)5-7后才恢復正常,血培養(yǎng)陽性;可能是菌血癥未完全控制;
輔助檢查:
血象-白細胞3000-5000;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病原體檢查-1-2w時血培養(yǎng)、骨髓培養(yǎng)(含有較多的巨噬細胞,陽性率高于血)、糞便和尿培養(yǎng)(3-4w后);
肥達反應- O抗體凝集效價>1:80;H效價>1:160;ABC效價>1:80;O菌體抗原、H鞭毛抗原、ABC分別是三種副傷寒的鞭毛抗原;O抗體出現早、維持半年;H抗體出現晚、維持幾年;O抗體不能區(qū)分哪種菌感染,特異性不如H抗體,即使O和H都是陽性也不能診斷;只有O陽性可能是疾病早期,只有H陽性可能是恢復期,早期抗生素應用可能使病人O和H都陰性,肝炎、風濕病可能假陽性;
診斷:
持續(xù)發(fā)熱>1w、淡漠、呆滯、腹脹、便秘、相對緩脈、肝脾大、玫瑰疹;
WBC減少、嗜酸性細胞減少(程度可用于評價病情)、肥達反應(+);
確診需要血培養(yǎng)、骨髓培養(yǎng);
主要需要與病毒感染鑒別;
治療:
不吃堅硬多渣的飲食;
腸道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5-7天送檢糞便培養(yǎng),連續(xù)2次陰性解除隔離;
喹諾酮類抗菌譜廣,對G+、G-、分支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綠膿都有活性;尤其適合于腸道感染;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療程14天;影響骨骺發(fā)育不宜用于兒童和孕婦;喹諾酮類在細胞內濃度較高,對胞內感染的傷寒效果較好;
三代頭孢,頭孢哌酮、頭孢他定可用于兒童和孕婦,療程14天;
腸出血-禁食、補液、止血藥物;
腸穿孔-禁食、補液、抗生素治療腹膜炎(三代頭孢/4代青霉素+氨基糖甙類+甲硝唑);
?
副傷寒基本類似傷寒,但發(fā)病率低于傷寒、病程短、病情輕,治療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