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片頭片尾文案】第四十二集 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隋煬帝變本加厲、愈加驕奢;官府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公元611年,隋煬帝一意孤行,發(fā)兵遠征高麗,老百姓心中長期壓抑的怒火終于點燃,到處是農民起義的旗幟,到處是反抗暴政的呼聲。太原留守李淵本為隋朝命臣,但長期得不到隋煬帝的信任,在次子李世民的反復勸說下,李淵終于起兵,短短半年,李淵父子統(tǒng)率的軍隊超過20萬。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同年五月,李淵在長安即位,改國號唐。李淵次子李世民戰(zhàn)功顯赫,遺憾的是,他沒能成為太子,天下必歸梟雄。
?愛民如子、從善如流、自省內斂、求賢若渴、崇尚簡樸、克儉制欲,李世民在他任上毫無疑問擁有了上述美德,這對于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帝王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李世民說過,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曾經拿魏征做為檢查自己對錯的一面鏡子?,F(xiàn)在,唐太宗走了,卻成為后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滅的鏡子?!敦懹^政要》的作者吳兢曾經將貞觀之治當作曠古第一盛世,他認為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文之武、漢之文景都比不過貞觀時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貞觀時期的中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間與君民之間的良好關系乃至民族關系等方面都給后世樹立了崇高的標桿,留下了值得珍視的遺產,唐太宗和他的時代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最深層的集體記憶之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