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鄭莊公為什么要等弟弟公開造反后再下手?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春秋初年,鄭國國君鄭武公的妻子武姜一直厭惡長子寤生而喜歡小兒子段。寤生(鄭莊公)當上國君后,武姜便和段一起謀劃推翻鄭莊公。

于是段在武姜的支持下放肆地擴充勢力,成為與鄭莊公比肩的太叔段。很多忠于社稷的大臣實在忍不下去了,建議鄭莊公下手除掉太叔段,而鄭莊公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自以為時機已到的太叔段公開起兵造反,結(jié)果被早有準備的鄭莊公一舉擊敗。既然早有準備,那么鄭莊公為什么一定要等弟弟太叔段公開起兵造反后再下手呢?

西周的禮樂文化和宗法制度在春秋初期依然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國人貴族還是非??粗貙δ赣H的孝和對兄弟的悌。而鄭莊公的難辦之處在于:他在國內(nèi)的最大政敵恰恰就是親生母親和弟弟。

如果鄭莊公剛繼位就下手除掉弟弟和母親,肯定會引發(fā)國人貴族的非議和離心離德。在中央集權(quán)尚不強大的春秋初期,國人貴族的離心離德將嚴重威脅鄭莊公的君位,不利于鄭國之后的發(fā)展。

鄭莊公是春秋第一位亂世英雄,當時已經(jīng)開始考慮讓鄭國成為諸侯之首。鄭莊公不僅要消滅太叔段這個內(nèi)患,還要幾乎沒有后遺癥。而只有讓太叔段自己被國人拋棄,鄭莊公才能實現(xiàn)目的。
因此鄭莊公縱容甚至鼓勵太叔段肆意妄為而被國人怨恨,最后在引導他走上起兵造反的不歸路。這樣一來不忠不孝不悌的人就是太叔段,鄭莊公便沒有后遺癥地解決了鄭國最大的內(nèi)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