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效率神器 - 東芝RC500 NVMe固態(tài)硬盤
這次雙11有不少的存儲設備都是好價。我之前剛壞過一次SSD,自己視頻制作需求又比較大,這次直接上東芝的RC500 NVMe固態(tài)硬盤,希望能比SSD再快一些。
開箱:

作為存儲業(yè)的三大巨頭之一,東芝在領域內一直有不錯的口碑和市場占有率。
有一點要提一下,自2019年10月1日起,東芝存儲正式更名為Kioxia,官方中文名為“鎧俠”,后面包裝、品牌名如果換了,可不要覺得是山寨。
并且各電商平臺都是五年聯(lián)保,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里面只有質???,說明書,以及盤的本體,并沒有附帶安裝工具和散熱器,看來東芝對產品發(fā)熱的控制還是有信心。

我從柜子里面翻出一塊機械盤,十幾年前的,40G容量。再對比一下現(xiàn)在的存儲密度,不得不感慨科技發(fā)展真是快得嚇人。

盤片正面元器件非常規(guī)整,大廠做工還是不一樣。

背面沒有元器件,不過各種焊點清晰干凈。組裝地還是中國。

看著這些如此小的元器件,感慨人類害怕被機器取代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么精密手工做得來么?就算能,效率也低到無法接受。

好,準備上機。
回想起當年第一次裝m.2的時候,把螺絲底座也給擰起來了,研究了好久,好歹是沒把SSD弄壞。

安裝很簡單,先把金手指插進去,不用怕插反,有防呆,感覺卡住就是插反了。然后再把上頭的小螺絲,旋進底下的螺絲底座就行。
分區(qū)、遷移系統(tǒng):

如果你不打算把東芝RC500當作系統(tǒng)盤,那可以跳過裝系統(tǒng)或者遷移系統(tǒng),但是區(qū)還是要分的。
右擊我的電腦(WIN10叫此電腦),管理,存儲,磁盤管理,可以直接分區(qū)?,F(xiàn)在WIN10自帶的也好,其他工具也好,4K都沒問題了,可以直接分。

由于前不久剛裝過系統(tǒng),這里我選擇遷移。下載分區(qū)助手并安裝,左上角選擇遷移系統(tǒng)。

需要注意的是,遷移系統(tǒng)會把硬盤上的分區(qū)清空再重建,當然的,數(shù)據(jù)也是會清空的。

設置完之后,記得要點左上角的提交,跳到這個界面再點執(zhí)行。

程序會自動先創(chuàng)建PE,重啟完自動進入界面,一般情況下不用自己再做什么操作。

重啟完會進入這個界面停留一會兒,稍微耐心等一下,我是等了好幾分鐘。

程序會自動遷移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速度就取決于兩塊硬盤各自的讀寫速度了。

重啟完之后就可以撥掉原來的盤,或者格掉另作他用了。BIOS里面可以看到,TOSHIBA-RC500,以及成功遷移過來的Windows啟動信息。
一般來說,遷移完系統(tǒng)可以直接用,有時候,盤符錯亂就調一下,有的軟件注冊號根據(jù)硬盤算出來的,換了硬盤可能要重新注冊,其他的都是原樣。
跑分:

一個一個來看。AS SSD Benchmark的得分如上,讀寫速度相較于標稱的1700M、1500M有所出入,但屬于正常誤差范圍。

TxBENCH的跑分,這下已經飆得比標稱高了,是熱身運動做完算正式上場嗎~

CrystalDiskMark的成績,半斤八兩。這種跑分測試基本相同,就不挨個全跑一遍了。

連續(xù)跑完分之后,來看看溫度,53度在NVMe里算是相當不錯的了,因為我沒有加散熱條。
不過散熱這東西,太具體,m.2接口的位置,和機箱內的風道都有比較大關系,還是到手之后自己折騰吧。
實戰(zhàn):
跑分畢竟是跑分,太過極限化和數(shù)據(jù)化,這里我們來實戰(zhàn)一下,看看東芝RC500的NVMe固態(tài)硬盤能帶來什么樣的使用體驗。
首先要稍微聊聊項目的選擇。關于SSD性能,比較普遍的是用開機速度和游戲載入時間來測。但是現(xiàn)在WIN10開機真的賊快了,看不出明顯效果,而游戲載入受緩存等因素的影響也比較大,并且不乏神云評。
當初我的設想是從視頻、圖片處理方面來體驗,這里我們就另辟蹊徑來走這條路。
先聲明一下,單純的視頻編碼或者渲染,其瓶頸都是CPU或GPU,沒硬盤啥事兒。這一點從數(shù)字上就可以直接看出來:硬盤的讀寫速度是1500M往上,而視頻碼率,1080P的8M,10M頂多,4K的藍光RIP盤一般在10M-25M左右,就算是原盤,100M也頂天了,而這還得再除以8進行換算。除非編碼速度能達到幾十的倍率,但這目前并不實用。
不過,我們平時的日常工作是綜合而復雜的,硬盤性能的瓶頸,處處可能遇到,不信跟我來瞧瞧。

我們直接來看一圖流。裝上東芝RC500之后,我電腦上正好有NVMe、SSD、HDD三種硬盤。
然后,我硬盤上有11個1-2G的C96資源,里面有幾百到一千來個圖片文件。把這些壓縮包進行原地解壓,這樣讀、寫、大文件、大量小文件同時進行,可以更直觀的說明硬盤的性能。
NVMe花了2分06秒,SSD花了2分38秒,HDD花了6分53秒。NVMe雖然比SSD快,但是它的讀寫性能,應該是SSD的3倍左右。所以這里,我猜測是CPU造成了瓶頸,也即壓縮包解壓的時候,需要CPU資源運算。
所以,我把文件打了一個“存儲”型的壓縮包,也即只打包,不進行壓縮,然后再來測試,這次所花的時間是38秒,跟估算的差不多。
可以看到,不管是讀還是寫,大文件還是小文件,上一塊東芝RC500都能極大的提升效率,直到你撞上CPU的瓶頸。

接下來,再來試試中等大小視頻文件的同盤分區(qū)拷貝。我隨便挑了十幾二十個視頻文件,從小幾百兆到1G多的都有??梢钥吹?,NVMe與HDD的速度差進一步拉大,用習慣了就再也湊合不回去了。

做視頻其實是一個工序非常多的事情,這里也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
現(xiàn)在我錄視頻用的是OBS,免費開源更新快。在設置文件容器格式的時候,OBS會告訴你,MP4文件一旦損壞,將整個不可用,所以建議你輸出成FLV或者MKV。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之前直播的時候家里跳閘,幾個小時的錄像全部作廢,怎么樣都救不回來。
但是,F(xiàn)LV和MKV,無論是Premiere還是Vegas都是不認的,所以OBS另外給了個功能:MKV重封裝成MP4。重封裝不是重編碼,但好歹要把整個文件吞吐,說快不快,說慢不慢。
這里,我弄了5個MKV,讓OBS進行重封裝,比較一下所用時間。由于軟件不帶計時,我便進行了錄屏,然后拉到軟件里看時間。
在HDD上工作,用時1分39秒,而在東芝TR500里,只用了16秒。

順便來看看東芝自家的軟件。
SSD UTILITY的功能挺強大的,跑分溫度健康度都有,而且可以直接在線升級固件,或者劃分預先配置空間以延長SSD的壽命。分之前跑過了,就不重復跑了。
總結:
平常電腦的使用過程當中,速度是由木桶效應決定的,最慢的硬件成為瓶頸。我們很難輕易的花小成本讓CPU和顯卡變快10倍,但是一塊NVMe固態(tài)硬盤卻可以讓你的硬盤速度發(fā)生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質變。
東芝(鎧俠)RC500是首款采用自家96層堆疊3D TLC閃存的固態(tài)硬盤,配有DRAM緩存,1700M/1600M的讀寫速度已經足夠快速,性能和溫度控制都很不錯。
適合做系統(tǒng)盤、軟件盤,或者作為大容量吞吐的中轉盤(比如做視頻),如果預算再高點,弄個更大容量裝游戲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感謝大家觀看,我是波導終結者,喜歡請點個關注和贊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