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大眾化意味著什么?
上周六我去給別人拍照,一開始我用相機在拍,因為我對這個尼康D80很理解了,盡管它很便宜,很老,但是拍出來的照片仍然是手機很難追上的,而且后期強大的寬容度也讓照片的可編輯性比手機要好很多。但是拍著拍著,就出現(xiàn)尷尬事了。因為我雖然后期技術還說得過去,但是人像方面就是一塌糊涂。尤其是在如何選角度以及模特的姿勢上面。最后還是選了個土辦法,去看抖音。又因為我手機沒有下抖音、小紅書什么的,所以就拿她的手機在看。
按說,相機的效果肯定要比手機好,但因為D80實在太老,沒有翻轉屏,只能用小框取景,在一些特殊角度就顯得很折磨,比如仰拍的時候,眾所周知,因為越接近邊緣就越容易被拉長,所以用這個拍腿效果會很好,但是用相機的話就意味著要蹲下來,一邊費老半天勁去取景,一邊還要接受旁人異樣的眼光。所以,當時我就突發(fā)奇想看看手機拍能是個什么樣子。
結果很出乎我的意料,手機拍出來的效果還不錯。我記憶中的概念開始有些錯亂,好像手機真的要碾壓相機成為不二之選了。但是在之后,當我慢慢回想起我在相機上面做過的事但是沒有在手機上做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東西:放大。拍照的時候我沒有去在意手機的細節(jié)。在電腦上看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手機根本不能放大,一放大就出事:什么AI銳化太過了,該有的細節(jié)還都沒有。但是,如果在手機上看的話,那就和抖音小紅書里面的照片沒有區(qū)別呀,而且傳朋友圈的話不也都是眾生平等壓縮怪么。
攝影的大眾化意味著什么?是更努力地內(nèi)卷嗎?
還是那句老話,主流的1080P顯示屏能顯示的就是200萬像素,即使是4K也只是800萬,相比之下,現(xiàn)在動輒就是三四千萬像素起步的手機,那豈不是隨便裁切都可以了嗎?當然,現(xiàn)實告訴我們,不行。但是相機可以。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特性,讓我養(yǎng)成了看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去放大?;蛟S是為了彰顯相機有多么厲害,或許只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即使是20年前的相機,得到的一些照片的精度也要比人眼來的更加清晰。
但是,用手機拍下來照片之后,我就開始陷入思考: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放大再放大么?誠然,我當初學習攝影就是因為它能夠輕易提升一個照片的畫質(zhì),但是用電腦運行的游戲擠半天才可能擠出來一點點的性能提升。但到后來,接觸到那些能深入人心的照片之后,對于畫質(zhì)的追求就退居二線了。當然,我知道,拍人像算不上什么直擊心靈,按我的話來說,就只是滿足記錄生活的需要。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低的是生存需要,再往上是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xiàn)。對于拍人像而言,還是想要被尊重的需要。對于我而言,同樣的角度、同樣的姿勢,拍出來同樣的效果,看起來沒有什么意義嘛,還要廢老半天勁像逛街一樣陪著,讓室友來拍不也是可以。但是再回過頭來一想,自己拍照是為了什么,約她出來又是為了什么(總不能是找女朋友吧)。
其實,如果不放大的話,在手機上看手機拍的照片,和在電腦上看用相機拍的照片,都沒太大區(qū)別。在電腦上處理相機的照片,和在手機上處理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感覺就是要比掉個個來的要舒服。所以說,手機廠商和相機廠商再怎么內(nèi)卷,對于攝影師而言,接受就好,用自己的手機來比自己的相機,本來就是驢頭不對馬嘴,一個耳朵長一個耳朵短,又沒有說長了就是好,短了就是壞,自己用著舒服就行。
來,定個目標吧
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我這個特殊的身份。如果是在社會上,那么就會是:跟拍一天500塊,人像精修一張10塊。為錢服務的時候,就不會去想這么多花里胡哨的了。但現(xiàn)在我還是大學生,一方面是能力不夠,另一方面是大家都沒賺錢。去掙模特的錢,其實是在掙他們父母的錢。大家都是帶著熱愛來的,就當是在交朋友了。
然后就有了我花里胡哨的想法,并且讓閑的沒事干逛B站的你看到了??傊?,相聚就是緣。
再來回答一下題目提出來的問題,攝影的大眾化。其實基本上就是手機的大眾化,其實,以前表達自我用文字,現(xiàn)在表達自我用照片。以前去找好段好句,現(xiàn)在去找角度姿勢。其實藝術都是相通的,硬要說出來個目標,我立馬就能說出來一大堆:記錄青春、時尚穿搭、博取眼球,什么什么的。但,知道了這個目標對你的攝影思路有提升嗎?對你的攝影技巧有改進嗎?沒有。定目標,定個屁,拍就完事了。
真正的目標,不是一下子就能定出來的,但是美景佳人易逝,先拍,邊拍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