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20周年;這一切代價,值嗎?

文/行走斯圖卡
曾經矗立在紐約灣的世貿雙塔是當時美國人的驕傲,象征著美國至高無上的霸權,與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遙相輝映——那曾經是無數人“美國夢”的開始。
但這美好時光在2001年9月11日結束了。上午8時46分,美國航空11號航班撞在了北塔第94至98層之間;16分鐘后,聯合航空175號航班撞向了南塔。
34分鐘后,美國航空77號航班撞向了五角大樓。
25分鐘后,聯合航空93號航班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因為乘客的英勇反擊,恐怖分子的計劃沒有得逞,他們原本的目標是美國政治權力的象征:白宮。
全世界都震驚于恐怖分子的瘋狂舉動,2997名美國人死亡、更多的人留下了永久的創(chuàng)傷,關于“9·11”事件受害者的賠償官司至今都沒有完全結束。
當時人類跨過千禧年后不久,正懷著對21世紀的美好憧憬,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依舊充滿了野蠻。作為單極世界的霸主,美國是帶著冷戰(zhàn)勝利的紅利、和孤獨求敗的寂寞進入了21世紀;但當他睥睨天下、傲視的群雄的時候,卻被自己豢養(yǎng)起來的“基地組織”狠狠咬了一口!
“9·11”事件讓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個恐怖組織,也認識了本·拉登這個人。這個出身沙特富商家庭的豪門子弟,當年曾經帶著宗教的狂熱,響應美國的號召、在CIA的資助下來到了阿富汗,成為備受西方熱捧的“自由戰(zhàn)士”;西方媒體稱贊他是“抗蘇英雄”、好萊塢拍電影歌頌他——這讓“9·11”事件在悲劇的同時,居然摻雜了一絲讓人五味雜陳的“喜劇”色彩。
“9·11”事件不是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第一次對美國出手。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遭遇襲擊,224人死亡、其中12名美國人;2000年,基地組織又在也門的亞丁港襲擊了“科爾”號驅逐艦,17名美軍水兵死亡。
“9·11”事件是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本土首次遭遇外部襲擊,華盛頓和紐約、美國政治和經濟的象征,都被燒起了狼煙——反恐戰(zhàn)爭打響了。當小布什總統(tǒng)宣布對恐怖組織發(fā)動軍事打擊、用武力進行報復的時候,他的支持率直線上升、圍繞他的爭議蕩然無存。當時美國人還不知道,20年后,他們竟然會用一種狼狽不堪的表現,結束20年的反恐戰(zhàn)爭。
20年來,美國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又好像什么都沒做。本·拉登死了,但基地組織還在,從一個盤踞在阿富汗的恐怖組織變成了一個遍布全球的恐怖主義網絡;奧馬爾死了,但塔利班還是占領著這個國家,并且組建了新的政權;薩達姆死了,但伊拉克卻投入了伊朗的懷抱;卡扎菲死了,但利比亞陷入了軍閥割據、戰(zhàn)亂不斷的境地。
20年來,我們還發(fā)現:當年的恐怖襲擊,以為本拉登是“大魔頭”,但實際上他可能只是“小巫”。美國無限擴大了反恐戰(zhàn)爭,用武力強行推廣美式價值觀,制造除了一個比“基地”組織更加極端和殘忍的“伊斯蘭國”;美國發(fā)動的一系列反恐戰(zhàn)爭造成了比“9·11”更大的破壞,一些與恐怖襲擊沒有關聯的國家也被美國當成了目標,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也門。據《布朗大學》的“戰(zhàn)爭代價”項目統(tǒng)計結果,反恐戰(zhàn)爭至少造成90萬人死亡;英國《衛(wèi)報》援引相關數據顯示,美軍僅空襲一項就至少造成2.5萬平民死亡。除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反恐戰(zhàn)爭還制造了龐大的難民潮,將會永遠改變歐洲、非洲、中東地區(qū)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
當我們看著美軍用無人機將炸彈投向婦女和兒童時、在伊拉克的哈迪撒鎮(zhèn)向平民掃射的時候,當這些屠殺行為已經讓人神經麻木的時候,我們一時間分不清楚,美軍和“基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魔鬼。
如果“9·11”當天死去的2997名美國人知道他們是被CIA豢養(yǎng)的恐怖組織謀殺,華盛頓以他們的死為借口,發(fā)動了一場又一場侵略戰(zhàn)爭,殺死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時,真不知道會怎么想。這些美國人是無辜的,但是華盛頓迫使他們成為政治陰謀的“幫兇”。這是對這些生命的褻瀆,最終還搭上了自己國家的前途。
這一切代價,值嗎?